中华鳌是几级保护动物?


中华鳌是几级保护动物?

文章插图
中华鳖不是保护级动物,但是,一些很容易被当成中华鳖的动物是保护动物
山瑞鳖,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斑鳖,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斑鳖是龟类中最濒危物种,目前全球已知存活的斑鳖只有4只
鼋,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华鳖:
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又名水鱼、甲鱼、团鱼,是常见的养殖龟种 。鳖体躯扁平,呈椭圆形,背腹具甲 。通体被柔软的革质皮肤,无角质盾片 。体色基本一致,无鲜明的淡色斑点 。头部粗大,前端略呈三角形 。吻端延长呈管状,具长的肉质吻突,约与眼径相等 。眼小,位于鼻孔的后方 两侧 。中华鳖的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具有一定的食用、药用价值,市场需求和销售量比较大 。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越南北部、韩国、俄罗斯东部,也被引入泰国、马来西亚、夏威夷等地 。
形体特征:
中华鳖体长30厘米左右 。体躯扁平,呈椭圆形,背腹具甲 。通体被柔软的革质皮肤,无角质盾片 。体色基本一致,无鲜明的淡色斑点 。头部粗大,前端略呈三角形 。吻端延长呈管状,具长的肉质吻突,约与眼径相等 。眼小,位于鼻孔的后方 两侧 。口无齿,脖颈细长,呈圆筒状,伸缩自如,视觉敏锐 。颈基两侧及背甲前缘均无明显的瘰粒或大疣 。背甲暗绿色或黄褐色,周边为肥厚的结缔组织,俗称“裙边” 。腹甲灰白色或黄白色,平坦光滑,有7个胼胝体,分别在上腹板、内腹板、舌腹板与下腹板联体及剑板上 。尾部较短 。四肢扁平,后肢比前肢发达 。前后肢各有5趾,趾间有蹼 。内侧3趾有锋利的爪 。四肢均可缩入甲壳内 。
生活习性:
中华鳖生活于江河、湖沼、池塘、水库等水流平缓、鱼虾繁生的淡水水域,也常出没于大山溪中 。在安静、清洁、阳光充足的水岸边活动较频繁,有时上岸但不能离水源太远 。能在陆地上爬行、攀登,也能在水中自由游泳 。喜晒太阳或乘凉风 。民间谚语形容鳖的活动是“春天发水走上滩,夏日炎炎柳荫栖,秋天凉了入水底,冬季严寒钻泥潭” 。夏季有晒甲习惯,寒冷的冬季会冬眠,翌年开始苏醒寻食 。喜食鱼虾、昆虫等,也食水草、谷类等植物性食物,并特别嗜食臭鱼、烂虾等腐食,耐饥饿,但贪食且残忍,如食饵缺乏还会互相残食 。性怯懦怕声响,白天潜伏水中或淤泥中,夜间出水觅食 。
人工养殖:
由于中华鳖具有较大的食用及药用价值,全国各地已广泛开展人工养殖 。进行人工繁殖和养殖,养殖方式主要有鱼鳖混养、池塘单养、工厂化温室养殖等 。在人工饲养环境中,中华鳖喜食屠宰场的废弃物、蚕蛹、昆虫等动物性饵料,也能食瓜果、菜叶以及人工合成的硬质颗粒饵料 。通过提供丰富的饵料,保持适宜的生长温度使中华鳖不进入冬眠,以及科学和工厂化的饲养,中华鳖的繁殖率、孵化率都大大提高,幼体经过一年多的生长即可重达500克左右,使中华鳖这一自然资源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与利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市场对中华鳖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加速中华鳖的人工繁殖和养殖已成了必然的趋热 。
养鳖场地一般选择在近水源,水质清新无污染,水量充足,进、排水方便的地方 。水源一般为河流、湖泊或水库、池塘的地面水,最理想的水源是既有地面水,又有水质良好的工厂余热水或温泉水,这样能自由调节水温 。底土以保水性良好、渗透性较差的壤土或粘土为佳,底土上层铺15~30厘米厚的淤泥和细沙的混合土,以利于中华鳖栖息和冬眠 。但沙粒宜细不宜粗,否则易使中华鳖的皮肤受伤而染病 。酸性土壤或盐碱土不宜建养鳖池 。鳖池应建造在光照良好、环境安静、背风向阳的地方 。此外,还要看交通是否方便,电源、能源和饲源供应是否充足等 。
中华鳖的生长发育一般可分为稚鳖、幼鳖和成鳖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对养殖环境的要求也不相同 。按其体重划分,刚孵化出来的为稚鳖;11~50克的为幼鳖;51~200克的为种鳖;200克以上的为成鳖;750~1000克以上的为亲鳖 。由于中华鳖的生长速度不同,又有同类相残的习性,因此宜将不同生长阶段、不同规格的中华鳖分池饲养,需分别建造亲鳖地、稚鳖池、幼鳖池、种鳖池、成鳖池 。一个完整的养鳖场,除要有上述5种鳖池外,还要有产蛋房、蓄水池、病鳖隔离池;仓库、加工间、泵房、配电房等 。露天池鳖养殖场的亲鳖池、稚鳖池、幼鳖池、种鳖池、成鳖池的面积配套规格比例应为4:1:2:4:5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