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定律是什么意思?


一万小时定律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
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是经历过“一万小时定律”的打磨才最终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日常生活细节中所有的理所应当,其实都是在享受别人“一万小时定律”精益求精的成果 。
其实对于成功者来说,不管练习的过程枯燥与否,有趣与否,他们都必将付出远远超出常人的代价 。心甘情愿花上一万个小时来打通任督二脉的人,大都不是寻常之辈 。
从心理学上分析,用上千上万小时来做一件事并不是一件理性的事 。常常会产生困扰,还会被人家认为是死心眼 。但这种极端的感受却正是才能的组成成分,因为这里包括我们不能完全控制的力量;我们的情感、我们的个性、我们的激情 。这是维持与激发激情的钥匙 。
一万小时定律指的是一个人无论想要从外行变成专业,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需要花一万小时 。
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 。在书中他写到:“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
格拉德威尔的这个理论现在已经深入人心,不管自己愿意不愿意花这一万小时,有没有毅力坚持这一万小时,大家都比较认可这个理论 。
10000 小时对训练一个人的技能,甚至对做出一款好的产品,都是必要的 。没有这个保障,一切免谈 。亚马逊在硅谷的负责人谈起 10000 小时在产品设计中的作用,在他看来,任何好的产品都需要花足够的人力和时间打磨,花的功夫不够,得到的就是粗制滥造的水货 。在产品开发中,常常以人年或者人月来计算工作量,比如投入 5 个人做 3 年,就被称为 15 人年的工作量 。他也不知道打磨一款好的产品具体需要多少人员和人年,我们权且还以累计 10000 小时衡量 。在他看来,一些小公司之所以能够做出好产品,是因为聚焦+加班 。聚焦使得产品得到的人力较多,加班使得它提前积累到 10000 小时的门槛 。大公司有时不聚焦,也不加班,产品磨到 10000 小时花的周期就长,很多机会就失去了 。
一万小时定律的成功代表大画家达·芬奇,当初从师学艺就是从练习画一只只鸡蛋开始的 。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变换着不同角度、不同光线,少说也得练习一万个小时,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这才有了后来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
田坛飞人刘翔,我们只看见他在赛场上的风驰电掣,一骑绝尘,可是为了他在赛场上的10多秒的辉煌,他从7岁开始至今已苦练了19年,不知跑了几个一万小时,汗水流了几吨,经历了多少挫折和失败,才换来了“阳光总在风雨后” 。
写出《明朝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5岁时开始看历史,《上下五千年》他11岁之前读了7遍,11岁后开始看《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然后是《明实录》、《清实录》、《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明汇典》和《纲目三编》 。他陆陆续续看了15年,大概总共看了6000多万字的史料,每天都要学习两小时 。把这几个时间数字相乘,15年乘2小时再乘以360天,等于10800个小时 。所以在海关工作的他,才能白天当公务员,晚上化身网络作家,在电脑前码字 。
但若是有人简单地认为自己在一个领域做够 10000 小时就能出类拔萃,那就大错特错了,这只不过是一个必要条件而已,远不充分 。很多人在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上有四个误区,他们把 10000 小时的精进过程想歪了 。
误区一:简单的工作重复 10000 小时 。
有些人的 10000 小时都是在从事低层次的重复,如果在中学学习数学,不断重复做容易的题,考试成绩永远上不去,当然不会有中学生这么做的 。但是,在工作中很多人却犯这个错误 。比如在某项工作上做了三年以上,认为已经能够轻松应对,于是就守着这点技能每天在低水平地重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