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的由来是什么?


24节气的由来是什么?

文章插图
24节气的由来:二十四节气 , 是上古时代人们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 , 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气候规律 。
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 , 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 , 以及记载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 。
气候类型
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的产物 , 它是上古先民通过观察天体运行结合地理气候、物候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农耕生产与地理气候资源息息相关 , 优越的地理气候资源是诞生农耕文明的重要条件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和太平洋的西岸地区 , 有着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从而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季风气候 。
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 。冬季受来自内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 , 天气寒冷 , 干燥少雨;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 , 高温潮湿多雨 。光照充足、降水丰沛、高温湿润的雨热同期是我国非常优越的气候资源 。
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 水热搭配好 , 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 。气候要素包括光照、气温和降水等 , 其中降水是气候重要的一个要素 。廿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规律 , 在古代农耕生产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 , 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 , 到秦汉年间 , 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 , 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 , 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
历史上中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 , 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 , 中国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 , 利用之间的关系 , 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 ,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 , 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 , 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标示出季节的转换 , 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秦汉年间 , 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
二十四节气指出气候变化、雨水多寡和霜期长短 , 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测探索和总结的结果 , 对农事耕作具有相当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 一般更适用于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 。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
【24节气的由来是什么?】二十四节气的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 ,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 , 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 , 下半年是八廿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