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电距离怎么计算


爬电距离怎么计算

文章插图
首先有个爬电比距,根据所处环境污秽等级不同,分为0~4级 。三级污秽的时候,发电厂变电站内设备的爬电比距是2.88cm/kV 。(基于额定电压)
其次需要设备的额定电压 。比如是220kV 。
那么,爬电距离就是2.88cm/kVX220kV=6336mm。也就是说,我们要求这个设备带电部分与接地部分的爬电距离应大于6336mm 。
爬电距离指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的带电区 。
扩展资料:
国标里有具体规定,不同形状的绝缘,爬电距离的计算方法是不一样的 。
在GB/T 2900.18-2008电工术语标准中对爬电距离有这样的定义:爬电距离是两导电部件之间沿固体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
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 。
1、电气间隙: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
2、爬电距离: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绝缘表面测量的最短距离 。
电气间隙的决定: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即可决定距离,但通常: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PE(大地)≥2.5mm,保险丝装置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发生短路损坏电源 。
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
【爬电距离怎么计算】一次侧直流地对大地≥2.5mm (一次侧浮接地对大地);
二次侧部分之电气间隙≥0.5mm即可;
二次侧地对大地≥1.0mm即可 。
在电气上,对最小爬电距离的要求,和两导电部件间的电压有关,和绝缘材料的耐泄痕指数有关,和电器所处环境的污染等级有关 。
对最小爬电距离做出限制,是为了防止在两导电体之间,通过绝缘材料表面可能出现的污染物出现爬电现象 。
爬电距离在运用中,所要安装的带电两导体之间的最短绝缘距离要大于允许的最小爬电距离.
在确定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时,应考虑额定电压、污染状况、绝缘材料、表面形状、位置方向、承受电压时间长短等多种使用条件和环境因素,在先进的设备与产品标准中均有此规定值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是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
UL、CSA和VDE安全标准强调了爬电距离的安全要求,这是为了防止器件间或器件和地之间打火从而威胁到人身安全 。
绝缘子爬电距离是指绝缘子正常承载运行电压的两部件间沿绝缘表面的最短距离或最短距离的和 。
扩展资料:
实际应用:
在电气上,对最小爬电距离的要求,和两导电部件间的电压有关,和绝缘材料的耐泄痕指数有关,和电器所处环境的污染等级有关 。
对最小爬电距离做出限制,是为了防止在两导电体之间,通过绝缘材料表面可能出现的污染物出现爬电现象 。
爬电距离在运用中,所要安装的带电两导体之间的最短绝缘距离要大于允许的最小爬电距离.
在确定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时,应考虑额定电压、污染状况、绝缘材料、表面形状、位置方向、承受电压时间长短等多种使用条件和环境因素,在先进的设备与产品标准中均有此规定值 。
具体来说就是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爬电距离 。
爬电距离的大小和工作电压、绝缘材料等直接相关,同时注意不同的使用环境也会有所影响,如气压、污染等 。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两个概念,在进行判断时必须同时满足,不可以相互替代.电气间隙的大小取决于工作电压的峰值,电网的过电压等级对其影响较大,爬电距离取决于工作电压的有效值,绝缘材料的CTI值对其影响较大 。
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所以根据定义,爬电距离任何时候不可以小于电气间隙 。当然对于两个带电体,通常是无法设计出爬电距离小于电气间隙来的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Creepage Distance):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 。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此带电区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爬距=表面距离/系统最高电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