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文章插图
看过宫廷剧的朋友一定不会陌生,太监宣读圣旨时总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 。
这八个字怎么来的,如何断句,又有什么含义呢?
首先,“奉天承运”四字连用,始于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称帝后,建立“奉天殿”,颁布政令时惯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 。后被历任帝王沿用,直到辛亥革命废除帝制 。所以明朝之前的圣旨不会以这八个字开头 。
“奉天”是说“遵照上天的命令”,也就是历史上学过的“君权神授” 。
所谓“承运”指“承五德转移之运” 。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朝代更迭和五行相生相克有关系 。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总结为:
统治者相信朝代兴衰是五行运转的结果,自己是继承新生气运的,故为“承运” 。
“皇帝”之称始于秦朝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将“皇”“帝”这两个人间最高的称呼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称号,从此天子称为皇帝 。
“诏曰”即“昭告天下说”,用以向天下百姓宣告政事,是需要全国知晓的内容 。除“诏曰”外还有“制曰”和“敕曰” 。“制曰”为表示皇恩,宣示百官之用 。“敕”本义为“告诫、嘱咐”,皇帝给官员加官进爵时使用“敕曰” 。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此外,宋朝岳珂有言:
即皇帝颁发的为圣旨,皇后发布的叫教旨,太子传令用令旨 。
文言文不加标点,是考据史实的一大难点 。
在古代,天、皇帝都是至高位者,落实到纸面上出格写表示尊敬,所以现存圣旨写法上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这对我们断句没有任何指导意义 。
目前接受度比较高的断句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或者直接连读不断 。
明太祖朱元璋草根出身,文化不高 。在洪武十年六月二十四,他颁布了《谕西番罕东毕里等诏》:
因此诏,人们觉得六二断比较合适 。
但也有学者考究,朱元璋改用元代圣旨套语,按元代蒙文圣旨分析,断句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对的 。
如何断句尚没有统一说法,前人缺少一个小小的标点,于今而言就是一场接一场的辩论 。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始于朱元璋 。明太祖定大朝会正殿为奉天殿,与臣下诰敕命中首称奉天承运皇帝 。而圣旨上因为皇帝是“天子”,“天”与“皇帝”写一起时,要平齐 。皇帝换行顶格写和天同排,于是误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奉天”这种叫法最早的发明者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公元1368年在南京称帝,在那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皇城,其中最重要、规格最高的朝会大殿,便命名为“奉天殿” 。
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秦的“奉天”是靠“五德”运行中的“水德”的“当运” 。后来的封建社会的皇帝兼用这两种虚构,自称为“奉天承运皇帝” 。“奉天”是说“奉天命”,“承运”是说承“五德”的运行 。
公元前221年,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 。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 。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 。自今以来,除谥法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
“奉天承运”这个词真正使用在帝王诏书上,是从明朝开始的 。
明太祖初,定大朝会正殿为奉天殿,于皇帝所执大圭上刻“奉天法祖”四字,与臣下诰敕命中必首称“奉天承运皇帝” 。后相沿成为皇帝敕命中的套语 。这句话的正确读法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