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什么意思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意思是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
出处:《论语·述而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
扩展资料
《论语·述而篇》赏析:
《论语·述而篇》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
从教学方面而言,孔子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 。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
“则不复也”上一句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出自春秋·孔子门人编订的《论语·述而》 。
译文: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
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 。
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
“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 。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 。
“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
意思是:
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什么意思】出处《论语·述而篇》是《论语》的篇章之一,共包括38章,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共包含六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
扩展资料: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 。《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