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壤的分布规律及其与成图条件的关系


中国土壤的分布规律及其与成图条件的关系

文章插图
我国自然条件复杂多样 , 因而土壤类型也多 , 在空间分布上既有水平地带分布规律 , 又有垂直分布规律 , 纵横交错 , 独具格局 。
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是由湿润海洋性与干旱内陆性两个地带谱构成 。东部沿海为湿润海洋性地带谱 , 两部则为干旱内陆性地带谱 , 而在两者之间的过渡地带则有过渡性土壤地带谱 。
在地球陆地表面 , 一方面 , 由于在不同纬度上 , 接受太阳辐射能不同 , 从两极到赤道呈现出寒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等有规律的气候带;另一方面 , 由于海陆的分布 , 地形的起伏 , 又引起同一气候带内水热条件的再分配 。
扩展资料:
在地带性土壤带范围内 , 由于地形、母质、水文、成土年龄以及人为活动影响 , 使土壤发生相应变异 , 形成非地带性土壤 , 出现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土壤的镶嵌或交错分布现象 。
在红壤地带的丘陵、河谷平原中 , 可见到红壤和水稻土、潮土交错分布;若母质为石灰岩 , 则形成红壤和石灰土、水稻土等相应的土壤组合 。在栗钙土地带湖泊洼地周围 , 由水体向外依次为沼泽土、盐土、草甸土、草甸栗钙土和栗钙土呈环状、半环状分布 。
在中国黄淮海平原中 , 由于微地形影响 , 尚有盐渍土与非盐渍土组成复区分布 。由于人为改造自然的结果 , 在中国南方可见到阶梯式、棋盘式和框垛式土壤复域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壤分布
(一)土壤地域分布规律
从鄱阳湖向外扩展 , 有滨湖平原和低岗残丘 , 构成一个底面平坦开阔、四周稍高抬起的盆状地形 , 不同的土壤类型也随这种盆状地形而比较有规律地分布 。平原地势低平 , 一般海拔在20m以下 , 主要分布湿潮土 , 离湖较远的湿潮土经围垦种稻而形成圩田 , 形成水稻土潮土系河湖冲积物在地下水参与下干湿交替并经旱耕熟化而成 , 为江西最好的旱地土壤 。圩田之上的低丘岗地则为棕红壤或粘盘黄褐土及熟化而成的水稻土或旱作土 。
此外 , 在湖边还有小面积的新积土和沙丘土 。
湖区湿地土壤由于周期性的水位变化和地面的干湿交替 , 直接影响到植被的演替和土壤发育 。根据土壤剖面分析及其形成环境研究 , 湿地地面高程从18~13.6m可分为草甸土、草甸沼泽土、沼泽土和水下沉积物 。
(二)土壤微域分布规律
在同一成土母质条件下 , 由于岗丘坡度、坡向和地形高差的变化和人为耕种措施影响 , 引起土种性状的改变并呈一定的规律性分布 , 尤其是在地形切割或水土流失区、河谷平原以及人类活动频繁地区规律性更为明显 。
1.岗丘土壤分布规律
在丘陵河谷红壤区 , 土壤资源的分布规律是上部主要是红壤 , 由此而下为红泥土(耕种红壤) , 再向下在有灌溉条件的地方经人工修成排田 , 培育成潴育性水稻土在山地 , 由于山高谷窄 , 谷坡中上部为红壤 , 下部梯田坡度大、地块小、梯级高 , 红壤熟化为淹育性水稻土 , 而谷底多为冷浸性水稻土 , 构成阶梯性土壤微域分布 。
2.河谷平原分布规律
【中国土壤的分布规律及其与成图条件的关系】在鄱阳湖地区“五河”入湖口三角洲平原和湖滨 , 随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 人工开挖排灌沟渠 , 土地规划整理 , 培肥改土 , 使得原有的紧砂慢淤土壤不断培育为中、高度熟化的土壤 , 从而构成湖区平原网格状土壤微域分布 。如以村庄为中心 , 由近而远构成同心圆式的乌潮沙泥田、灰潮沙泥田、潮沙泥田分布也由于不断筑堤围地 , 地势高差、水分浸渍状况不同 , 引起土壤类型的分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