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和孟兰节的区别?


中元节和孟兰节的区别?

文章插图
中元节和孟兰节是没有区别的,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五、祭祖节,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 。
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它的诞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 。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
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
中元节的节日由来
古人自古以来就很重视祭祀,这节日源于民间世俗、道教、佛教三种文化,其祭祀文化流传已久,影响地域广泛 。“七”,在我国的数字当中,是一个奇数:七巧、七星、七彩、七律;《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 。
然而,长久以来,我国的一些地方认为七月是鬼月,是不吉祥的月份,料想是从道教中元普渡开鬼门关的思想演变而来 。因为以讹传讹,于是有一些地方把七月认为是一个“诸事不宜”的月份,例如七月不可出门、不可开刀、不可结婚、不可购屋、不可搬家等等 。其实,七月是个吉祥的月份 。
在民间世俗里,“七月半”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不忘根本 。在佛教里,七月又称“欢喜月”、“佛欢喜日”、“吉祥月”,“报恩月” 。
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后期的“七月半”习俗,可以说是世俗、道教与佛教的融合 。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中元节
盂兰节,节期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的节日,也称盂兰盆会、中元节 。需要注意,一定意义上,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七月半祭祖节归民间世俗 。有些地方俗称该节日为鬼节、施孤、斋孤、地官节等 。
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慎终追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 。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
扩展资料:节日仪式:
首先是净坛绕经,即绕诵《盂兰盆经》 。先由住持主持绕坛、诵经、洒净仪式,大众随行绕行,口诵《盂兰盆经》三遍;然后,大众依照早晚课诵时的位置跪下,随住持念祝词,祝愿一切冤亲同得超度;祝词完毕,大众起立,听维那念诵佛名,随磬声行跪拜礼 。跪拜完毕后解散 。
第二项内容是上兰盆供 。僧众重新入坛,礼佛三拜后,住持拈香,维那举“献供赞”,大众同唱 。然后,再次反复读诵经文,并说明盆供的目的,表明自己的心迹,并不时伴行礼佛跪拜礼 。最后念诵一段回向词,上兰盆供仪式结束 。
【中元节和孟兰节的区别?】最后一项仪式是众僧受食 。上供完毕,悦众将檀越(信徒)所布施之物集中在一起,不论是来客还是本寺僧人,一律平等分配 。接受分配物后,集体念诵一段祝祷词,然后各自捧钵回寮 。整个盂兰盆会仪式结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