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洛阳叫长安吗


古代洛阳叫长安吗

文章插图
古代洛阳不叫长安 。长安与洛阳是两个城市,有一段时间并称为东都、西都 。
洛阳市,简称“洛”,别称洛邑、洛京,河南省地级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洛阳市总面积15230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2274平方千米,河南省西部,东西长约179千米,南北宽约168千米 。
横跨黄河中下游南北两岸,东邻郑州市,西接三门峡市,北跨黄河与焦作市接壤,南与平顶山市、南阳市相连 。
长安的历史沿革
西周时,“长安城”称“沣镐” 。“沣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沣京和镐京的合称 。
【古代洛阳叫长安吗】西汉高祖5年(前202年),置长安县,在长安县属地修筑新城,名“长安城”,意即“长治久安”,改长安城所在地区为“京兆”,意为“京畿之地” 。
隋时,隋文帝在“大兴县”营建新都(长安县东),命名为“大兴城” 。
唐朝时,以中轴线重新划分长安县与大兴县,并更名“大兴县”为万年县,取意“万年长安”,重新恢复“长安”之名 。
元代,“长安”丧失首都地位,“长安城”所在地“京兆府”易名为“奉元路” 。
明朝,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但“长安城”仍称“长安”,归长安县管辖,“长安”之名并未废除,一直保存至近代将“长安城”剥离“长安县”独立设立“西安市”为止,“长安”之名废止 。
长安和洛阳是古代中国建都朝代最多、最为著名的两大古都,古时称之为两京 。长安历史上总共有十几个朝代在此建都:西周、秦、西汉、新、东汉(末年)、西晋(末年)、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 。而洛阳在建都朝代数量上也差不多,共有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孝文帝之后)、隋(炀帝)、唐(包括武周)、后梁、后唐等十三个朝代之多 。如果对以上这些朝代进行分析的话,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新莽时期全国分崩离析,群雄并起,统一名存实亡 。东汉末年,董卓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期间山东地区限于混战,五年后,献帝出长安东走,长安已化作一片焦土 。西晋末年,洛阳被十六国之一的刘汉攻陷,晋愍帝即位于长安,三年后西晋即彻底灭亡 。以上两个时期,都可以看作原先建都于洛阳的政权避难长安、苟延残喘,所以持续时间很短,只是名义上的统一王朝 。洛阳,统一的全国性政权为东汉,和隋唐的一部分时期,其中隋大部分时间政治中心在东都洛阳,唐朝时长安洛阳为东西两京,皇帝常常往来于两京之间,武周时改洛阳为神都,正式定为都城 。\x0d\x0a在古代中国,决定一个都城地点的因素有很多 。包括地理位置、山川形势等自然因素,也包括经济、文化等人文因素 。首先,笔者从自然条件分析长安和洛阳建都各自的优势 。长安地处偏西,位于内地和边疆的交界处,而洛阳居天下之中,四通八达,在交通便利上洛阳占有优势 。而长安居关中之地,东有崤函天险,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易守难攻,一旦东方出现变乱,便可以坐镇长安,进可攻,退可守 。并且,西汉、隋唐都在北方和西北方面临匈奴、突厥那样强大的草原民族的威胁,长安靠近边疆,是链接内地与西域的纽带,时经营西域、反击草原民族的重要基地 。秦汉时期,观众就修建了郑国渠、白渠、六辅渠等水利设施,使该地沃野千里,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供养大批脱离生产的军队和官吏 。但关中地区人口的过度集中,造成了当地自然环境的逐步恶化,再加上政治中心在战乱之际又常常沦为主战场 。最后,长安的经济优势终于一去不复返 。到了唐朝,长安城达到鼎盛,但关中却常闹饥荒,粮食已经不敷食用,皇帝常常带着大臣不远千里去东都洛阳就食 。\x0d\x0a洛阳所在的伊洛谷地较为狭小,山东的经济中心并非在此,洛阳一带的农业生产并不十分发达 。但洛阳居天下之中的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成为它最大的优势 。前面已经提到,隋唐时,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开始脱节 。当时主要粮食产区是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和江淮一带,京都的粮食严重依赖两地的转运 。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永济渠和通济渠分别以洛阳为中心分别向东北和东南延伸 。洛阳成为大运河的中枢和全国最大的粮食集散中心 。隋代在洛阳建设有含嘉仓和洛口仓这两大粮仓,粮食到唐朝贞观年间都未用完 。如果把粮食从洛阳再运往长安,不仅要多走一千多里路程,而且在三门峡一带,常常出现船只倾覆的事故 。解决这个困难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就是迁都洛阳 。\x0d\x0a隋炀帝在位期间大多数时间都驻留在东都洛阳,洛阳取代大兴城成为实际的都城 。唐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政治中心在两京之间频繁变迁 。但是,受到西北边患的牵制,长安作为都城的时间远远长于洛阳 。洛阳控制东部,但离西北过于遥远,对突发事件无法及时反应 。并且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洛阳位于四战之地,和平年代的优势在战时反而变成劣势 。所以,隋唐时期的长安和洛阳,一个以政治军事立都,山河环绕,易守难攻,向东有居高临下之势,向西可以打通西域,作为防备草原民族的缓冲区;另一个以交通经济立都,四通八达,天下之中,有漕运之利 。唐末至五代,政治中心由长安迁至洛阳,又从洛阳迁至开封,一方面反映了中原王朝边防线内收缩的趋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政权对东南财赋的依赖性大大增强 。在大运河改道后,开封成了新的航运中心 。北宋初年,宋太祖曾计划先迁都洛阳,再迁至长安,但由于北宋实行强干弱枝的方针,在开封集中全国一半的禁军,全部依赖大运河转运粮草 。此时长安和洛阳都已衰败,原先的优势大多荡然无存,无法容纳数量巨大的人口,迁都只好作罢 。在古代社会后期,西北边患逐渐被来自东北边患取代,中原政权的的都城开始东移,扼守由北向南的交通要道,以有利于边防,例如明朝定都于北京 。这使得长安和洛阳永远失去了作为都城的资格 。\x0d\x0a除了这些因素外,王朝的政治需求也是决定定都地点的因素 。西周定都镐京,关中时周族的发源地,十分适合他们的农耕经济,周成王时修筑洛邑为陪都,号成周,是为了了监视和震慑商朝的移民,控制东方领地 。秦朝统一后,沿用了原先的首都,国祚短暂,未能来得及考虑都城迁移的问题 。西汉最初定都于洛阳,后娄敬进谏,力陈关中的险要和富庶 。西汉最终定都关中,除了以上原因,还因为在东方分封了大量的诸侯王国,定都长安可以随时扑灭可能的叛乱 。东汉光武帝起兵于河北,南下攻取洛阳后再四面出击,平定天下,刘秀的功臣勋贵大都为南阳豪强,东汉政权依赖于豪强的支持,洛阳也位于他们的根据地 。但东汉仍把长安视作东都,大多数皇帝每年都必须渠长安拜谒祖宗陵寝 。但东汉时期,长安地位的下降不可避免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对边疆的控制力减弱,羌人叛乱至东汉灭亡仍未彻底镇压下去,三辅一带成为内迁戎狄的居住地,到五胡乱华的时期,关中胡人与汉人的比例已经失衡 。曹操的政治中心在控制河北和河东的要地——邺城,到曹丕即位时,选择已废弃多年的洛阳为都城,主要时因为洛阳靠近南方,便于对吴国用兵 。前秦由氐族建立,氐族长期居住于川陕陇交界一带,在关中也有相当大的人口规模,前秦定都长安也与靠近祖先所居之地有关 。北魏孝文帝南迁,目的地也是有邺城改为洛阳,同样有洛阳位置靠南,便于对南朝用兵 。并且,洛阳作为传统的汉族王朝的古都,在汉人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归属感 。定都洛阳,北魏既能有效拉拢汉族,又可以以中华的正统自居,显示孝文帝全面汉化的决心 。北周、隋、唐的建立者出身关陇军功贵族,关中是他们传统的根据地 。唐朝建立初始,就有关陇士族、山东士族和寒门的争斗 。武则天大力任用出身山东的官吏,打压关陇士族,把都城由长安迁至洛阳,降低长安的政治地位,避免受到牵制 。\x0d\x0a所以,整体上看,长安的优势在于地形,洛阳的优势在于交通 。建都于长安的典型性朝代,如西汉、唐朝成为了中国古代最辉煌、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王朝 。长安地处西北,位于与草原民族征战的前线 。定都长安也成为外向型朝代的标志 。而洛阳,地处中原正中,易于控制东部平原及各路诸侯 。所以西安和洛阳称为中国古代的东西两京 。两城建都时间都差不多 。仅此两城尽可体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