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区系( 三 )


野牦牛(Poephagus mutus),偶蹄目,牛科,牛亚科、牦牛属 。青藏高原特有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家牦牛的野生同类 。野牦牛体形笨重、粗壮,成年个体肩高1.3 m上,体长2.0 m以上,体重1 000 kg以上,而雄性个体明显大于雌性个体;雌、雄个体均有角,角形相似,雄体的角明显比雌性的角大而粗壮,毛色绝大多数呈通体褐黑色,仅吻周、嘴唇、脸面及脊背一带显霜状的灰白色 。该物种是典型的高寒动物,性极耐寒,其分布高度在海拔4 000~5400 m之间,在高寒草原或荒凉的寒漠地区,每天大部分时间均在进行摄食,边食边漫游,无十分固定的栖居地,只有大致的分布区 。营群居生活,除个别雄性个体常单独生活外,一般总是雌雄老幼活动在一起,少则数头,多则数百头甚至上千头 。据有关资料表明,雄性野牦牛3岁性成熟,每年进入秋季后,野牦牛陆续开始交配,雄牛生性凶猛好斗,在交配之间争偶现象非常激烈,胜者率领数只到20多只雌牛一起活动,败者往往尾随群体伺机交配,或离开群体另觅新欢 。怀胎雌牛每年6~7月份产仔,妊娠期240~250天,每胎一仔 。成群的野牦牛会主动逃避敌害,遇到人或汽车也会跑走,而性情凶狠暴戾的孤牛则恰恰相反,常会主动攻击在它面前经过的各种对象,能将行驶中的吉普车顶翻,受到伤害的野牦牛不论雌雄,都会拼命攻击敌害,直到力竭死亡,野牦牛发起攻击时首先会竖起尾巴示警,因此在野外工作中必须掌握野牦牛这一特点 。野牦牛的主要天敌是狼群,后者常在冬季以围攻的方式将老龄、幼龄和体弱的野牦牛追到冰上,待其滑倒后群起撕食 。
地貌基本特征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地势高亢,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最高峰海
拔6860米.最低点海拔4200米,本区南北边缘为乌兰乌拉山和昆仑山脉的一部分,区内中部较低缓,具有西部高而东部低的地势特点.基本地貌类型除南北边缘山地为大、中起伏的高山和极高山外,广大地区主要为中小起伏的山高和高海拔丘陵、台地和平原.山地起伏和缓,河谷盆地宽坦,是青藏高原上高原面保存最完整的地区.昆仑山为本区最高大山脉,几乎集中了海拔6000米以上的极高山和5500米以上的高山.有现代冰川发育,并发育有一定规模的冰帽冰川.横贯于本区中部的可可西里山和冬布勒山-乌兰乌拉山中小起伏的高山带,除少数高峰超过5600米并有小规模的冰川分布外,一般山地海拔5100~5400米.上述两个宽谷湖盆带主要由宽坦的高海拔平原和台地组成,其间镶嵌着众多的湖泊,海拔高度一般在4900~4600米之间.它们之间高海拔丘陵广泛分布.从垂直方向看,本区从上向下有冰雪覆盖的极高山,中小起伏的高山和高原宽谷湖盆三层.
气候地貌特点
本区气候地貌类型主要包括冰川作用地貌、冰缘作用地貌、流水作用地貌、湖泊作用地貌、风力作用地貌等.冰川作用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现代冰川仅在少数高山、极高山上分布,以大陆性冰川为主.冻胀作用、冰融作用、寒冻风化作用等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冰缘地貌.流水作用虽然亦很普遍,但由于水量有限、季节变化大、流水侵蚀和搬运作用都较弱,在现代河床中砾石磨园往往很差.湖泊作用如前所述,湖滨沉积物亦以砂砾石为主.风力作用也很醒目,某种意义上亦反映冰缘环境的特点,高原风力较大,风蚀作用使地表粗化十分普遍.综上所述,本区现代地貌过程显示了寒冷半干旱环境的气候地貌特征.
动物区系特征
目前已知青海可可西里地区哺乳类有29种,含5目9科15属;鸟类约54种.由于本区地势高亢,气候干
可可西里
旱寒冷,植被类型简单,食物条件及隐蔽条件较差,动物区系组成简单.但是,除猛兽猛禽多单独营生外,有蹄类动物具结群活动或群聚栖居的习性,因而种群密度较大,数量较多,这是青藏高原东部及南部森林动物不能比拟的.
本区动物区系的组成特征主要表现在:
⑴哺乳动物特有种占重要地位.青海可可西里地区的青藏高原特有种计有11种之多,其中最著名的物种有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和藏原羚等;具有产业意义的种类有喜马拉雅旱獭和高原兔;具有一定科研价值或在食物链中起到生态平衡作用的小型动物,计有多种鼠兔和松田鼠等.分布于欧亚北大陆或中亚地区并见于可可西里的古北界种类有17种,这些种类为棕熊、猞猁、盘羊、岩羊和小毛足鼠等.狼系本区唯一的广布种.
综上所述,可可西里地区哺乳动物的区系组成别具特色.原因是本区远离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一些中亚或蒙新区较为典型的荒漠、半荒漠种类以及其它北方种类,未能扩展到本区,致使古北界物种的成分明显减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