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区系( 八 )


(4)不同的植被类型,小型哺乳动物的组成也略有差异 。黑唇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在高寒草甸,拉达克鼠兔(ochotana ladacensis)却栖息于高寒草原及荒漠草原;而荒漠类型的小毛足鼠(Phodpus roborovskii)仅在本区西北隅的荒漠中出现 。
3、濒危珍稀动物种青海可可西里地区濒危珍稀的兽类有13种,其中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即雪豹、藏野驴、野牦牛、藏羚、白唇鹿;二级保护动物有8种,即棕熊、猞猁、兔狲、豺、石貂、岩羊、盘羊、藏原羚;珍稀鸟类计有8种,即秃鹫、猎隼、大鵟、红隼、藏雪鸡、大天鹅 。
可可西里保护区气候特征
1、温度本区温度因海拔高度差异的不同,绝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值均比五道梁气象站观测值低,年均温为-4.10C~10.00C,最低气温为-46.40C 。最冷月为1月,这和内地平原地区相似 。最热月在7月,但也有少数地区出现在6月或8月 。在五道梁、太阳湖,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7时,最高气温出现在16~18时,17时的温度是峰值 。
2、降水量可可西里地区年平均降水量总的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境内年平均降水量在494.9毫米~173.0毫米之间 。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雨季和干季分明 。境内降水量在全年的分配上大部集中在5~9月,可占年降水量的90%以上,其中暖季(6~8月)可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 。由于复杂的下垫面对其上空气的加热作用,使空气层结不稳定,易导致热对流,引起阵性降水;同时,还由于海拔高、温度低,降水不仅以固态形式为主而且以阵性降水为主 。另外,夜间较多,约占总量的50%以上 。
3、风力可可西里地区由于受高寒强劲西风动量下传的影响,成为整个青藏高原和全国风速高值区之一,年均风速分布由东南,东北向腹地及西部逐渐增大,风速等值线基本呈“嗽叭口型”平均风速在8.0~3.5米/秒之间 。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土壤特征
1、土壤形成过程的特点
(1)原始性区内大部分地区都是人迹罕至的无人区,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始终未受人为活动的干扰和破坏,一直保持着完好的原始状态 。
【动物区系】 (2)年轻性本区一部分地区受第四纪冰川影响,成土年龄短 。同时,气候严寒,一年中土壤冻结时间长达半年以上,成土作用时间短,强度弱,土壤发育年轻,诸如土层浅,石质化强,剖面分化差,铁、铝等氧化物再分配弱等皆是其表征 。
(3)受冻融作用影响深刻本区高位的永冻层,漫长的土壤冻结(指冷季)和频繁交替的昼夜冻(指暖季表土),深刻地影响着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
(4)土壤类型简单由于本区气候严寒,地形起伏和缓,植被以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和垫状植物为主,因此相应发育成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和高山寒漠土三个地带性土壤 。其次为沼泽土,零星分布的有草甸土、龟裂土、盐土、碱土和风沙土等,土壤类型比较简单 。
2、主要土壤类型
(1)高山寒漠土主要分布在本区西南部(大致在巍雪山至乌兰乌拉湖一线)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面和冰川雪线以下的山地 。植被以垫状的点地梅、棘豆、蚤缀、凤毛菊、驼绒藜等为主体,盖度20~25%,且分布广泛,为昆仑山区所罕见 。土壤形成特点是冰冻作用深刻影响下的原始荒漠成土过程,土体湿润,剖面分化不明显,以具有鱼鲕状结构或鳞片状结构和兰灰色潜育斑,甚至潜育层为其特点 。
(2)高山草甸土多见于本区东部山地,上接高山寒漠土,下连高山草原土,是在寒冷湿润气候和高寒草甸植被下发育而成,植物有高山嵩草、矮嵩草,它们组成建群种,盖度70~80%,地面融冻滑塌和草根层斑块状脱落十分明显 。随着降水由东向西渐减,高山草甸土的分布高度和带幅相应由东向西升高和变窄,青藏公路沿线的高山草甸土一般起自海拔4800米左右,向西上升至5000余米 。
(3)高山草原土为东部高原面的基带土壤,低山和高山下部也有分布,是在高寒半干旱气候和高寒草原植被下发育而成,植物常由大紫花针茅、羽柱针茅为建群种,群落组成常受土壤基质制约,砂砾质或盐碱化土壤多由垫状驼绒藜和青藏苔草等荒漠化草原成分加入;细质土壤由是紫花针茅、羽柱针茅为主的干草原,盖度30~60% 。从大的分布规律看,青藏公路沿线为典型的干草原,往西荒漠化草原成分增多,分布上限也升至5000余米,西金乌兰湖和明镜湖区的湖阶地和周围低山丘陵成为本区荒漠化草原的集中分布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