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含义和出处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含义和出处

文章插图
这句话的含义是: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枯竭了 。出自于春秋末期左丘明的《左传·庄公十年》中的《曹刿论战》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含义和出处】原文: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译文: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可以使士兵们的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失了 。
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那里 。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才去追击齐军 。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 。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 。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 。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 。
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 。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 。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
二、作品鉴赏
文章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炼,表意说理,通达晓畅 。行文中散句、排比、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 。
其中曹刿的语言尤为精彩,如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这不仅衬托出战事紧迫无暇论析战争策略,也表现出曹刿思维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刿论战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
出处:《曹刿论战》
【作者】左丘明 【朝代】先秦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白话释义: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 。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 。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 。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 。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 。
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 。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 。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
文章赏析:
曹刿“取信于民”的见解,得到了庄公的赞同,“公与之乘”,说明了庄公对曹刿的信任与器重 。文中先交代了利于鲁国反攻的阵地,长勺在鲁国境内,对鲁国来说,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资供给,在士气上也利于鲁国向有利方面转化 。接着是对这次战役经过的具体记叙,重点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