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别称


春节的别称

文章插图
春节的别称:新春、岁节、年节、新禧、新年、大年 。春节 , 即农历新年 , 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 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
春节是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载体 , 在春节期间各个地方都会以不同的活动形式来庆祝 。而且春节在中国里的历史已经超过了4000多年 , 在不同的时代 , 春节名称不同 。
先秦时期称春节为“改岁”、“献岁”、“上日”、“元日” 。两汉时期称春节为“正日”、“岁旦”、“正旦” 。魏晋南北朝时期称春节为“岁朝”、“岁首”、“元辰”、“元日”、“元首” 。
唐宋元明时期称春节为“新正”、“新元”、“元旦”、“元”、“岁日” 。清代时期称春节为“元旦”、“元日” 。
春节所带来的经济效应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和最具文化内涵的节日 , 更是推动产业经济和内需消费的重要内驱力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 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 , 春节消费也由传统的置办年货发展为具有时代特色的贺岁作品、产品工艺、休闲娱乐等节日产品和服务 。
春节期间 , 人群、金融、物资、信息、艺术的大规模流动 , 带动了文化、商业、交通、旅游、电信、金融、餐饮各行各业全面繁荣 , 形成了独特的“春节经济” 。
春节的别称:新春、岁节、年节、新禧、新年、大年 。春节 , 即农历新年 , 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 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
先秦时期称春节为“改岁”、“献岁”、“上日”、“元日” 。两汉时期称春节为“正日”、“岁旦”、“正旦” 。魏晋南北朝时期称春节为“岁朝”、“岁首”、“元辰”、“元日”、“元首” 。唐宋元明时期称春节为“新正”、“新元”、“元旦”、“元”、“岁日” 。清代时期称春节为“元旦”、“元日” 。
春节是1914年才出现在中国人的字典里 。辛亥革命后 , 1912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采用公历 , 但用“民国”纪年 , 1月1日为公历岁首 。1914年 , 民国政府把农历正月初一作“春节” , 视为农历年的开始 , 即为岁首 。当年 , 民国政府内务部提出请示汇报 , “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 , 得到批复后 , 民间才将过年称作春节 , 于是春节这一说法才逐渐流传开来 。
除夕
除夕 , 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 。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 , 意为旧岁至此而除 , 另换新岁 。除 , 即去除之意;夕 , 指夜晚 。“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 , 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 , 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 。
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 , 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 。
除夕 , 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 , 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 , 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 , 在爆竹声中辞旧岁 , 烟花满天迎新春 。除夕 , 祭祖、吃团年饭 , 年夜饭后有派发压岁钱和守岁的习俗 。
春节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个节日 。它也是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盛大的一个节日 。
春节为农历正月初一 , 俗称“过年” 。这种叫法大概起源于周代 。因为对于“年” , 尧称“载” , 夏曰“岁” , 商曰“祀” , 到了周代才称“年” 。“过年”是农业收获后的一个大庆祝日 。古书载:“年 , 谷熟也;从禾、干声 。春秋传曰:大有年 。”又说:“五谷皆熟曰有年 , 大熟曰大有年 。”五谷丰登 , 俗称“好年冬”或“好年景” 。
我国民间惯用农历 , 代代相传 , 未易转移 。
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 , 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形式 。因为历时久远 , 深入人心 , 所以形成为固定的习俗 。其中主要有:(1)春联
春联究竟始于何时 , 虽传说不一 , 文献难证 , 但其历史久远 , 却是毫无疑问的 。直至到今天 , 每逢春节 , 张贴春联 , 仍为一项历久不衰的庆祝形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