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个人光荣事迹心得与感悟

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国度 。在如河的岁月中,有非常多的爱国英雄 。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爱着祖国 。而袁隆平却是每个人心目当中英雄之一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袁隆平个人光荣事迹心得与感悟范文,欢迎参阅 。
袁隆平个人光荣事迹心得与感悟一
袁隆平,平头小脸,其貌不扬 。你想不到他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而正是这个显得有些平凡的老头,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才华,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的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 。
是怎样的力量把一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并且积极影响着16亿人的命运呢?又是一种怎样的力量促使着袁隆平年轻时违背母亲的意愿作出自己的人生选择?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他执着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而最终走向成功的呢?
“知识+汗水+机遇+灵感=成功”是他一生的缩写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从一棵天然杂交稻开始,袁隆平开创了水稻育种的新历史 。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国的英雄,也是有着世界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他获得的一系列国际奖励可资证明 。若回答“下个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没有哪位科学家比袁隆平更有资格回答了 。
关于超级杂交水稻,不善言辞的袁隆平有着讲不完的故事 。当别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以“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作了精辟的回答,并且还讲了一个故事 。
从“1953年到1966年,我在农校一边教课,一边做育种研究,每年都去农田选种 。从野外选出表现优异的植株,找回种子播种,看它第二年的表现,这样来筛选具有稳定遗传优异性状的品种,这称为系统选育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1962年,我在一块田里发现一株稻鹤立鸡群,穗特别大,而且结实饱满、整齐一致,我是有心人,没有放过它 。第二年我把它种下去,辛苦培育,满怀希望有好的收获,不料大失所望,再长出来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小不一 。这时候一般人感到失败就放弃了,我坐在田埂上想为什么失败了呢,我想到第一年选出的是一棵天然杂交种,不是纯种,因此第二年遗传性状出现分离,而如果按照那棵原始株杂交种的产量来计算,亩产能达到1200斤,这在60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我突发灵感,既然水稻有杂交优势,我为什么非要选育纯种呢?从此我致力于杂交水稻育种 。”

袁隆平个人光荣事迹心得与感悟二
身体的劳累还在其次,学术界权威的质疑与反对,使袁隆平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 。当时学术界流行的经典遗传学观点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许多不良的因子已经被淘汰,积累下来的多是优良的因子,所以自交不会退化,杂交也不会产生优势,从而断言搞杂交水稻没有前途,甚至说研究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然而无论是科学道路上的挫折、失败,还是人为的干扰、破坏,所有的磨难都无法动摇袁隆平执着的梦想 。他坚信实践才是真正的权威,火热的生命加上知识的力量能够改变一切 。
1966年,经过两个春秋的艰苦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株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后,袁隆平把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理性的分析整理,撰写出首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权威杂志《科学通讯》第4期发表 。这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在国内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先河,这不仅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水稻育种课题的启动,而且开创了一个划时代的崭新的研究领域 。在随后的30多年间,他在杂交水稻这个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他的研究成果一个接一个,他创造的杂交水稻神话一个接一个 。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解决了350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
袁隆平用知识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圆了华厦民族几千年都在渴盼的梦想,写下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神话 。
1999年6月,“ 袁隆平 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昭示着高科技与资本的紧密结合,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对于科技与知识的力量,怕是鲜有人能比袁隆平有着更深切的认识了 。
假设我们的超级稻大面积推广时“1亩平均增产400斤,推广1亿亩每年就可以增产粮食400亿斤,相当于目前国内一个中等省份一年的粮食总产量 。而我搞超级稻研究,只需要国家1000万元的投资 。所以科技进步产生的效益是巨大的 。那么,水稻亩产提高的潜力到底还有多大呢?我跟你讲,潜力非常大 。在理论上,水稻的光合作用对地表太阳能的利用率可以达到5% 。目前全国水稻的平均亩产为800斤左右,只相当于利用光能的1 2%,通过科技进步,只要把光能利用率提高到理论水平的一半即2 5%左右,即意味着亩产翻番 。我们的超级稻成功并推广后,预计可使全国水稻平均亩产增至1200~1300斤 。现在我的学生们,年轻的一代的科研人员技术手段更先进了,开展分子水平的育种,效率更高 。展望一下,达到3%的光能利用率是可能的,那时16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就解决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