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文化常识ti( 二 )


21.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22.五行:指金、木、水、火、土23.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 。(即稷、黍、麦、菽、稻)24.五味:指酸、咸、甜、苦、辣25.六畜: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26.文房四宝:笔、墨、纸、砚27.文人四友:琴、棋、书、画28.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29.岁寒三友:松、竹、梅30.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事、转注、假借31.连中“三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即连中32.解元、会元、状元 。
33.五声:五个音级 。也称“五音”,即我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 。
34.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 35.《孟姜女》36.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乡官 。37.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 。
38.童生试:也叫“童试” 。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
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39.科举试: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
40.乡试:(称秋闱或大比)每三年在省举行一次,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 。第一名称解元 。
41.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称春闱或礼闱)参加者必须是举人,考中称贡士 。第一名称会元 。
42.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称进士 。第一是状元,第二名是称榜眼,第三名是称探花 。
合称三甲鼎 。43.光绪三十年(1905年)因各地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止 。
44.《尔雅》:我国最早的释词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 。45.“风雅”,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常用作代指文学才华 。
46.《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47.“凤、雅、颂”三大类48.顿首:古代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 。俗称叩头 。
49.稽首:古代的拜礼 。为“九拜”之一,行大礼 。
50.跪:古代两膝着地,耸身挺腰、臀不沾脚跟 。51.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次序 。
52.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在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也称53.“五鼓”或称五夜 。一更19—21点,二更21—23点,三更23—1点,五更3点—5点 。
54.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正、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四、五、六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三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
55.星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为星宿 。56.玉常金马:指翰林院 。
57.《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的最有影响的一部古代辞书 。58.“三教九流”:“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九流”指儒家、道59.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
旧指宗教或学术界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噗的人 。“三教九流”多含贬义 。
60.无事不登三宝殿:俗话 。即没有重要的事不敢来麻烦的意思 。
61.“三宝”,拂教名词,指拂、法、僧 。62.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 。
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 。63.谥号:是大臣死后朝廷按其生平事迹行为给他评定一个称号,以示褒贬善恶 。
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公 。64.“岳阳楼”四绝:滕子京修岳阳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写,邵(sù)篆额(用篆字书写的匾额)一时传为四绝 。
65:古代别称桑梓:家乡 巾帼:妇女 须眉:男子 鸿雁:书信社稷:国家 汗青:史册 祖国 “三尺”:法律 。
“二十四节气”能够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既可以看做是现代人对古人智慧的一种肯定,同时也具有极强的文化价值与意义 。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逐渐得到扩散和传播,最终为多民族所使用、共享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
很显然,这正是它能够成功申遗的最根本原因 。然而对于很多现代人,尤其是很多年轻人来说,对它的申遗成功却可能有些不以为然,认为这是标准的“老黄历”了,对现代人的生产、生活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尽管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气候、天气的预测与利用的水平也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但是“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却很小,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基本上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