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文化常识ti( 三 )


所以在中国北方农村地区,很多农村居民可能不知道一些现代节日,但是对于“二十四节气”却耳熟能详,并且仍旧在根据它们在指导和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 。“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不限于农事耕作,而是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 。
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资;比如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依旧流行 。尤其是每年到了冬至时节,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网友几乎每年都要“论战”一番,彼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也正是在这样的“论战”当中,继承、传播和弘扬了传统文化,增加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
而网友对这种 “论战”的参与热情,显然也正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仍旧深具影响力的证明 。“二十四节气”既是古人智慧的一种结晶,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重视自然规律和生态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也就意味着它仍旧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评论 18 8 其他回答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申请世界非遗成功,所有的朋友都在第一时间跟我们说:“物道快发文祝贺一下啊,你们把24节气普及做了这么久 。”,甚至有人把这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
坦白说,申遗成功拯救不了粗糙的生活,24节气挽救不了粗粝的灵魂 。比起喧闹的庆贺,不如安静下来,感知天地时节,用科学的态度了解古老的智慧,这才是中国精致生活的原本 。
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到底怎么来的?24节气在非遗的属类中属于“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24节气的每个命名都蕴藏着中国人洞察天地的智慧──寒来暑往的季节变幻、温度变化、降水量不同和感应时节而生的物候及劳作 。
“立”者,始也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一年四季的时节在开始时就“立”好了,接下来就期盼着最好的春夏秋冬到来 。
于是祖先还从天文的角度划分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分”意指平分了昼夜,“至”则是极的意思,这是四季中最典型的气候,春分百花生、夏至白昼长、秋分黄叶天、冬至雪临门,两个简单的汉字,写出了四季最诗意的分界点 。
24节气中,形容温度的节气只在夏季以后出现 。“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是一年中炎热的开始,大暑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
处暑是唯一一个在秋天仍与“暑气”相关的节气,“处”是终结的意思,这分明指的是秋老虎,它预兆着这一年的热即将被季风吹走 。小寒是一年中气候冷的开始,大寒则是这一年最冷的时候 。
春天开始下雨,是因为从冬天复苏而来的生命需要雨水的滋养 。雨水时节,冬雪融化,我们开始告别冷冬,雪化为雨,淅淅沥沥地开始了在春天的序幕 。
谷雨则是一年中降雨最充沛的时候,它促进着谷物茁壮成长 。到了夏季,我们不再看到与降水相关的描述,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热和麦稻蓬勃生长的物候 。
秋天来临,早晚温差变大,空气中的水分凝结,露凝而白为白露;寒露在秋分后,此时露水已寒,直至天气渐冷,河边的萤草开始出现白色的霜,称为霜降 。而冬天带来的雪是吉祥的预兆,小雪是开始下雪的时节,大雪则指雪量增多,银装素裹,俗语道“大雪小雪又一年”,冰天雪地的季节里蕴藏了年的希望 。
“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面的动物 。清明意指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
民间曾有谚语:小满小满,麦粒渐满 。小满是指麦类夏熟作物开始饱满 。
再等到芒种时,便可收割麦类有芒的作物 。二十四节气是季节的流转,它告知我们气温的变化,它预兆着夏雨冬雪,它分享着物候的乐事 。
在流年往复的千百年里,我们过着比四季更精致的24节气,才比任何人都明白时间的意义 。因为有了二十四节气,让我们无比感恩作为一个中国人,生活不仅是春夏秋冬,更是24个感知自然细微的时刻,这让我们相信: 。
1、古代称40岁的女子为— 不惑2、古代称13岁的女子为— 豆蔻年华3、古代称20岁的少年为— 弱冠、桃李年华4、古代的“鼎”最初是一种— 餐具5、古称“按图索骥”的“骥”是—马6、古代文人所称的“怀袖雅物”是—扇子7、五岳之说自古就有,其中衡山被称为— 南岳8、古人的“谥号”是指— 王侯死后的表褒贬的称号9、我过古代四大艺术是指— 琴棋书画10、人们所称的“三伏”出现在农历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11、古人所说的“六畜”指的是— 马、牛、羊、猪、狗、鸡12、左迁指的是— 贬官降职13、古代人所说的自己的住房为—寒舍14、“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15、古代“上元节”是指—正月十五16、古代称农历九月初九为— 重阳节17、古语称钱财为— 孔方兄18、我过农历把每月初一称为—朔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