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节日风俗 高考文学常识古代节日

一 中国古典诗歌的文体常识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
按形式分为: (1) 古体诗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
(2)近体诗 包括律诗和绝句 。①绝句:五言或七言,全诗四句;无须对仗 。
押韵:五绝首句一般不入韵,七绝首句入韵较多;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②律诗:五言或七言,全诗八句;押韵、对仗(对偶):三、四句对仗,五、六句对仗 。
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律诗第一、二句叫首联,第三、四句叫颔联,第五、六句叫颈联,第七、八句叫尾联 。
(3)词 ①词的名称: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 。简称“词”,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
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②词的分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
③词的分类: 按字数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到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落分: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

④词的牌与题:词牌与词的形式有关,规定词的调、字数、平仄等;词题与内容有关 。(4)曲 又称为词余、乐府 。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二 古诗中的常见意象 (一)树木类 1.松柏 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
2.竹子 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 。
3.杨柳 “柳”谐音“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 。4.梧桐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
5.芭蕉 “芭蕉”和“梧桐”的意象差不多,都是离情别绪孤独忧愁的象征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
【古代文化常识节日风俗 高考文学常识古代节日】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
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
6.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 。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 7.怀桔 指孝顺双亲 。
(三)鸟兽类 1.杜鹃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子规鸟即杜鹃鸟 。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
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2.燕子 燕子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