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敢说孙小果的家世的没有( 二 )


这些都会成为一个人成长的心理环境的一部分 。
知乎上有一个很火的问题:“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有很多人在下面做了回答,他们当中有很多原生家庭的受害者,也有原生家庭的缔造者 。
那些原生家庭中,从小没有被父母爱过的孩子,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他们特别需要别人的关注,也特别需要别人了解自己的需求 。
父母的爱,本应是一种对儿女天生的爱,自然的爱 。然而,对于那些留守儿童的童年来说,能得到父母的爱,真的是太奢侈啦 。
很多留守儿童的内心因此失衡、孤立无援、心事重重,内心得不到爱的滋养 。
第二个,联结的需求,对应身体层面接触的需求 。
人们在心理层面上需要另外一个人愿意跟自己产生联结,比如,妈妈愿意看着自己,周围的人愿意聆听自己说话,朋友愿意了解自己 。
一岁多的外孙他就懂得当别人抱他的时候,他会给你一个笑脸或者给你办个鬼脸儿,来赢得你对他的喜欢 。
第三个,情感流动的需求,对应身体层面运动的需求 。在心理层面上,仅仅有人看着自己、听自己说话还是不够,人们还需要有情感的流动 。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需要表达和被聆听,也需要别人对自己的理解和反应,更需要和他人存在感情的流动和融合 。
比如:当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如果有需求,他们会用哭闹的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 。这时,了解孩子的父母就知道孩子是饿了,还是拉臭臭了或者是想求抱抱了,他们能对孩子立马做出反应并与孩子发生互动 。
当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这六个基本需求,从小可以被理解、被感知并被满足时,这个人的一生基本上就可以健康发展 。否则,后果就会很严重 。
三、怎样正确运用依恋循环
每个人在需求层面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扭曲 。比如:有的人总是活在别人的目光中,总是活在别人的情绪中,委屈自己 。
这源自一个人在童年时和父母的互动关系及其父母之间的互动关系 。父母之间缺少情感上的流动,或者他们小时候想让父母陪自己玩,想让父母陪自己读书时,父母会说“你要求太多了” 。
当自己的需求多次被父母拒绝后,长大之后就形成了自己该被拒绝的习惯 。这一点并不可怕,只要一步一步把这些过去搭错的线重新理清楚即可 。
第一步要先从需求开始,学会接受自己的需求,要建立一个健康的循环 。
第二步,表达需求 。因为需求只有被表达了,别人才会知道 。
用两个例子说明这两步的正向循环 。
生日临近时,小美觉得自己已经暗示男友多次自己喜欢那件衣服了,他肯定会在生日那天送给自己,结果却事与愿违 。
但是对于她的男友来说,他可能会觉得你只是喜欢所有漂亮的东西,你经常会说这个好看那个也好看,他根本就不知道你是在表达“我想要” 。
再比如,小美想和男友去看电影,但是她却先找理由数落了男友一顿,让男友觉得亏欠她,男友就会陪她看电影了 。
因为小美小时候的一些经历,让她有一个潜意识的观点:就是只有当一个人亏欠她时,别人才会心甘情愿对她好 。
这是很多人在表达需求时存在的问题,要么不表达、让别人猜;要么是加一些内心戏,以扭曲的方式让别人主动满足自己的需求 。
因为他(她)们害怕拒绝,感觉羞愧、难受,所以干脆以后就不再提任何需求,甚至根本不承认自己有需求 。只有诚实、直接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才是正确运用依恋循环 。
原生家庭中,那些溺爱、暴力对待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一生是毁灭性的打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