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害了多少家庭

在中国,提起梁武帝,大部分人都知道 。但大家对梁武帝的印象,似乎并不大好 。正如宋代文学家王十朋,在诗文《梁武帝》中写到的:“不法先王治用儒,拾身倾国事浮屠 。堪嗟饿病台城日,曾得空王救死无 。”


唐代著名直臣魏徵在《梁书》中,对梁武帝评价到:“然不能息末敦本,斫雕为朴,慕名好事,崇尚浮华,抑扬孔、墨,流连释、老 。或经夜不寝,或终日不食,非弘道以利物,惟饰智以惊愚 。且心未遗荣,虚厕苍头之伍;高谈脱屣,终恋黄屋之尊 。夫人之大欲,在乎饮食男女,至于轩冕殿堂,非有切身之急 。高祖屏除嗜欲,眷恋轩冕,得其所难而滞于所易,可谓神有所不达,智有所不通矣 。逮夫精华稍竭,凤德已衰,惑于听受,权在奸佞,储后百辟,莫得尽言 。险躁之心,暮年愈甚 。见利而动,愎谏违卜,开门揖盗,弃好即仇,衅起萧墙,祸成戎羯,身殒非命,灾被亿兆,衣冠敝锋镝之下,老幼粉戎马之足 。瞻彼《黍离》,痛深周庙;永言《麦秀》,悲甚殷墟 。自古以安为危,既成而败,颠覆之速,书契所未闻也 。”
由这一篇文章,可以看出魏徵认为梁武帝是贪名好利的,梁武帝之所以国破家亡,原因是在于他对名利的贪着 。而他所谓的这个学佛,其实不过是贪求所谓功德的名利而已,说白了也就是自私自利 。
也如唐代李德裕在《梁武论》中说到的:“世人疑梁武建佛刹三百余所,而国破家亡,残祸甚酷,以为释氏之力,不能拯其颠危 。余以为不然也 。……而梁武所建佛刹,未尝自损一毫,或出自有司,或厚敛氓俗 。竭经国之费,破生人之产,劳役不止,杼柚其空,闰位偏方,不堪其弊,以此徼福,不其悖哉!此梁武所以不免也 。”
美其名曰学佛,其实为了达到自己所谓的,追求功德的自私自利心态,以至于劳民伤财,祸国殃民 。他的这类做法,怎么可能会得到福气呢?不但得不到福气,并且还会带来灾难!
实际上梁武帝的问题,在当前佛教界不少的信徒当中是存在的 。有很多的佛教信徒,很着相地贪求佛门里所谓的功德 。觉得在佛门做了什么事情,会有多大的功德,会有多大的福报,那就很愿意去做 。反之,如果觉得没有什么功德福报,就不愿意去做了 。做事的目的,只是为了得到功德好处,根本就不是出自真正的善良慈悲 。

或许有些人说为了贪求功德而去做事,那至少比不去做来的好 。讲这样话的人,实际已经流入虚伪当中了 。要知道佛教的经典当中也讲到:“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如果最初发心是不正确的,那越往后就会越发不正确,并且还会变得更加虚伪 。
【学佛害了多少家庭】 以追求福报功德的心态去学佛,那就是把学佛当成了交易,那就是自私自利的心态 。交易的自私的心态,很容易让人丧失道德准则 。
就像我现实当中,亲眼见到的一桩事情 。有一个僧人因为身体不好,穿着僧服到医院去看病不大方便 。所以他选择在生病后,先隐去僧服的相,但是他并没有和身边的弟子们说得很清楚 。他身边的弟子,就认为他的道心退了,便开始和他绝交,大部分还攻击诽谤他 。当时有一个他身边的弟子,也决定和这个隐相的僧人绝交了,想着过年的时候也不去看他 。
但这位居士的妻子,她是学习儒家的,对佛教也有好感,但是重点还是放在学习儒家上 。她就对学习佛教的丈夫说到,儒家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怎么可以因为自己的师父,没有穿僧服就选择和他绝交呢?这不符合师道,你应该还是要去看你自己的师父的 。他的丈夫迫于无奈,才勉勉强强过来见这个隐去僧相的出家师父 。虽然来见,但当时在态度上显然和之前不一样了 。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如果佛教人士带有贪求功德的自私心,那很容易丧失为人处事的道德规范 。基于如此,所以学佛的人士,是应该要多体会“儒佛合之双美,离则两伤”的道理 。佛教人士,通过同时学习中华传统儒家的仁义道德,这有助于提升自己的人格水平 。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其实佛教对于贪求功德这个事情,实际上是严厉批评的 。包括对于梁武帝,佛教的高僧也是批评的 。
这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六祖坛经》中便说到: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 。”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 。”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师曰:“是 。”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 。’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