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康成书院的来历

远在1800年前,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郑玄就在这里创建了闻名遐迩的康成书院 。郑玄在这里讲学授徒,据史书《三齐记》记载,从学者有万人之众,影响很大 。此后,崂山的书院历代兴建,可达五六家之多 。它们分别是青峪书院、石屋书院、下书院、劳山书院和华阳书院等等 。崂山众多书院的建立,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伸 。至今,崂山还有一个村庄名叫“书院村” 。所以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在看了崂山的康成书院之后写道:“荒山书院有人耕,不记山名与县名 。为问黄巾满天下,可能容得郑康成?”
汉代的康成书院,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尽沧桑,早已倾圯无存,初建时之规模、结构、布局已无可考 。但明正德七年(1512年)重建的书院遗迹仍在,建筑格局与规模至今犹存:房舍坐北朝南,占地1.2亩,屋外砌有院墙,院内向阳开门 。院内植松栽柏,枝繁叶茂,高耸云天;三边墙根,密栽竹、梅、秋菊,清雅幽静 。房舍3间,高约5米,宽约12米,重梁起架,檐下四根木柱撑顶,柱基基座为青石鼓形,木质门窗平开,并雕有流云图案,具有十分完善的墙、梁、栋、枋、斗拱起脊屋顶 。这在当时,可以算得上为高大的建筑了 。“康成”是郑玄的字 。因为是郑玄修建和执教的场所,所以被人们称作“康成书院” 。附近的居民点也以书院命名,称为书院村;村北不远处的小屯,名叫“演礼村”,这里曾是郑玄当年向山里人传授、演习礼仪的地方 。2001年,青岛市委主要领导同志视察崂山风景区,提议恢复"康成书院" 。按照以高等学府为依托搞好书院建设的思路,崂山风景区管委会与山东大学经磋商,决定共同恢复康成书院,并迁址于崂山南麓,更名为"崂山康成书院" 。书院以山东大学为依托,遵循书院文化新理念,在完善自身功能、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上,吸纳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多领域、高层次的传统文化学术研究,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整理、转化和推介 。
【求康成书院的来历】康成书院村边的山坡、沟壑、山崖处,至今长有一种叶如韭,长过尺,坚韧异常,四季常青的草,因为当年郑玄在此讲学论经时,经常采摘草叶编竹简,当地人便把这种草叫作“康成书带”,也叫“书带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