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说不吉利的话是预兆吗

经常看到一些帖子,分享着孩子说的搞笑金句 。下面跟着“这就是童真呀”,“童言无忌是孩子最大的乐趣”等点赞、羡慕的评论 。
可是,真的是这样么?
【小孩子说不吉利的话是预兆吗】 当听到这些毫无忌讳的话时,其实我们更多是尴尬、局促甚至是不悦 。
巴金在《家》中曾写道:“老太爷因为觉群在堂屋里说了不吉利的话,便写了‘童言无忌,大吉大利’的红纸条,拿出来贴在门柱上 。”
在中国童言无忌并不是褒义词 。面对孩子的口无遮拦,大人口中的“没关系,童言无忌”,并非因为孩子有多可爱,而是对方在以成人的成熟与姿态,要求自己不与小孩子一般见识罢了 。
所以,童言无忌,很多时候是是成人对孩子的包容 。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2-7岁的孩子处于认知的前运算阶段,只能从自己角度看世界,难以理解他人 。
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会把看到、听到、感受到的内容转化为一种表象思维,也就是我们说的看到什么就说什么,没有思考和包装,都是直言不讳 。
从这个角度看,童言无忌,其实是孩子认知发展过程的的正常表现 。所以,成人才会对这个行为显示出一定的包容 。

在此特质下,孩子说出了成人不敢直言的话 。这会让一些人,特别是局外之人感到意外和惊喜,于是作出兴奋、大笑等回应 。需要警惕的是,这种反应会给孩子传递一个信号:我这样做,会让别人开心 。
当这种认知形成时,问题就来了 。孩子会放大这种行为,甚至依赖这种行为获取价值感 。
但我们知道,人们对无忌之言的包容是有限度的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将不在照顾他的无知,并直接表现出对他“不懂事”“没教养”的厌恶 。
这时候,其实很多“孩子”会蒙圈——到底为什么自己突然成了一个坏孩子 。
所以,对于父母而言,要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则,帮助孩子认识到童言对别人的伤害,并慢慢的学习如何体会别人的感受,把无忌的童言转化成走心的畅言 。
让孩子学说话不难,让孩子学如何说话有艺术,却不那么容易 。
特别是孩子年龄小,直接讲道理听不懂,但简单的批评制止,则可能让孩子“谨言慎行”,不敢表达 。那么,到底该怎么做呢?
1、平静面对无忌童言

尊重童言无忌的客观规律,做到宠辱不惊 。
比如,孩子说出让人尴尬、不愉快的话时,不要急于批评孩子,也不要急于给对方解释给对孩子“不懂事”的原因 。因为批评只会带来叛逆与拒绝,而解释将会让孩子陷入标签化模式,缺少能够好好说话的氛围和自信 。
2、进行必要的道歉
当孩子的话影响到他人时,不要着急给孩子指点 。我们最需要教给孩子的,是伤害到别人时的一个真诚的道歉 。所以,我们提醒并代表孩子,给对方一个真诚的对不起,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
3、告诉孩子说话的界线
事后,我们要和孩子来个单独的回顾 。谈一谈你听到的话,当时的感受和自己希望获得什么样的对待,最后让孩子谈一谈如果是自己会怎么样 。
当孩子逐渐明白说话的界线和对方的需求时,他就可以放心的畅言了,因为他的每一句话都是走心的 。
说话是门艺术,但绝不是长大后才能开始学习的艺术 。
“童言无忌”向我们发出了成长提醒:我需要长大,我要长大的方向和力量 。
爸爸妈妈们,你接受到了么?你做好行动的准备了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