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活常识知识大全 古代生活常识

中国古代史常识之一1、姓和氏有什么区别? 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
为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姓”即应运而生了 。“姓,人所生也”(《说文》),姓字从女从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 。
这一时期,实行氏族外婚制,同姓之间不能通婚,因而姓还起着“别婚姻”的作用 。我国最早从女而成的原姓十几个,如姚、姜、姬、姒等,它们往往表示某一氏族的居住地或崇拜的图腾 。
由于人口不断地繁殖,一个氏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分解,由姓衍生出它的一系列分支“氏” 。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姓、氏则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记 。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氏以别贵贱”,氏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 。命氏之法主要有: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卿大夫以所赐的采邑为氏,有的以职官为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 。
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近亲结婚会产生不良后代,“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因而在贵族女子称谓中则著之以姓,因为“姓”可表明她出生于某个氏族,起到“别婚姻”的重要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姓氏制度也出现混乱,姓氏逐渐混同 。
【古代生活常识知识大全 古代生活常识】到两汉时,姓已基本确立,与现在通用的姓大体相仿了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古人改姓之事常有发生 。
2、古人是怎样取名的? 随着语言文字和文化观念的发展,中国古代的人取名也越来越复杂,既有“名”又有“字”,有的还有“号”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 。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故又称“表字” 。“字”是男女成年后才加取的,表明他们开始受到尊重 。

一般名、字多由父母长辈所取,其中多表达长辈对子女的期望 。如关羽,字云长,意为“展翅入云”;赵云,字子龙,取“云从龙”之意 。
“号”,是人的别称,又叫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以寄托或标榜自己的某种情操和旨趣,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以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个“一”取号为“六一居士”,以表示自己鄙视利禄;南宋画家郑思肖在宋亡后自号“所南”,以示心向南方,不忘故宋 。封建社会中的士大夫往往有自己的别号,宋代以后,取别号之风尤盛 。
古人对取“名”、“字”比较重视 。有的古人名、字涵义相近或相辅,例如屈原,名平,字原 。
(《尔雅.释地》:“广平曰原 。”)岳飞,字鹏举 。
有的古人名、字取自古书上的名句或成语,例如曹操,字孟德,出《荀子》“夫是之谓德操”句 。有的古人名、字互为反义,例如曾点,字皙 。
(点,黑也;皙,白也 。)有的古人还有“小字”,即乳名,例如曹操被称为阿瞒,刘禅被称为阿斗,都是乳名 。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 。先秦时,常在名、字中加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长幼,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 。
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示同辈关系 。同样,古人在名、字、号的用法上也很有讲究 。

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在尊称、下对上称呼时则称字、号,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 。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时直呼其名,是一种很不礼貌的做法 。
3、古人在交往中,称呼方面应遵循怎样的规矩? 古人一向重视礼仪,因而在日常交往中的自称和相互称呼方面,形成一套较严格的规矩 。一般来说,在相互交谈或书信往来中,凡提到自己的则用谦称或卑称 。
在古人的自我谦称中,使用较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鄙人”,即自谦为见识浅陋之人;“不才”、“不佞”,即自谦为无才能之人;“不敏”,即不聪明之自称;“不肖”,即自谦为不贤之人 。此外,一般男子自称“臣”、“仆”,女子自称“妾”、“奴”、“奴家”,年轻者在年长者面前自称“学生”、“晚生”、“后学”,老百姓在官吏面前自称“小人”、“小民”等等,都是常见的自谦之词 。
即使是地位尊显的帝王和诸侯也有谦称,一般自称“孤”、“寡” 。只是后来,“孤家寡人”渐渐成为帝王的专门自称 。
与此不同的是,古人在相互称呼对方时,往往使用尊称 。古时常用的尊称有:“父”、“子”、“长者”、“先生”、“公”、“君”、“足下”等等,对象不同,使用的尊称也会有所不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