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入伏注意事项顺口溜 三伏天入伏注意事项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三伏天入伏注意事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入伏注意事项
1、少吃冷饮
入伏后,天气越来越炎热,人体内阳气处于旺盛状态 。有些人认为在夏天吃冷饮、喝冰冻饮料、多吹空调,就能把暑气压下去 。而实际上这种习惯可能对身体造成不小的伤害,夏季人体毛孔开泄,易受风寒而诱发感冒 。这时湿气也容易入体,造成身体湿气重,引起一些疾病 。
2、睡眠要注意
中医认为“春生夏长”,到了夏天,人体阳气处于旺盛状态,如果经常睡懒觉,就违背了人体阳气的季节变化规律,不仅得不到休息,反而觉得更疲乏 。所以,夏季早上六七点起床比较好,晚睡的睡眠时间也不要超过11点 。午睡有利于气血平衡,能补充体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 。健康午睡以30~60分钟为宜,超过1小时则适得其反,可能干扰晚上睡眠 。
3、三伏贴并不是人人合适
中医所指的虚寒性疾病都可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治疗,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慢性扁桃体炎、反复感冒、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腹泻与痢疾、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腰腿痛以及脾胃虚寒类疾病等 。三伏贴药性虽然温和,但有些情形下是不适用的 。糖尿病、结核病、感染性疾病患者,3岁以下儿童、孕妇以及皮肤病、过敏体质患者要慎用 。

4、注意饮食
一进三伏天,很多人就会受到“苦夏”的困扰,口淡乏味,食欲不振 。因此,“开胃”是夏季养生的重点 。专家建议,夏天可以多吃点苦味食物,苦瓜、苦菜、苦荞麦都能解热祛暑、健脾开胃 。不过苦瓜性寒,体质较差、脾胃虚寒者不宜多吃 。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 。因此,益气养阴的食物也不可少,山药、大枣、蜂蜜、莲藕、木耳都是不错的选择 。此外,鸡鸭肉、瘦猪肉等平性或凉性的肉制品也有滋阴养胃、健脾补虚的功效 。
5、晨练不宜太早
夏天天亮得早,不少人早早到公园去晨练 。清晨,植物经过一夜的新陈代谢,吸收氧气,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使树木花草多的地方二氧化碳的浓度增高 。研究表明,夏季早晨6点前,烧煤和汽车尾气排放等产生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各种有害物质在空气中聚集较多,正是污染的高峰期,呼吸了这些污浊的空气对人体会产生有害的影响 。因此,夏季晨练时间不宜早于6点 。
6、流汗后勿冲冷水澡
身体发热冒汗的时候直接冲冷水,寒气会顺着打开的毛孔进入身体,有人因此生病发高烧,或是心脏无法承受 。应该先把身上的汗擦干,按摩全身,让毛孔稍微收缩之后,再把冷水一点一点地拍在身上,直到身体适应水温后才开始冲澡 。
7、喝水不要太快
由于气温高,身体缺水速度也会加快,很多人习惯大口大口地喝水 。如果喝水太快,水分会快速进入血液,在肠内被吸收,使血液变稀、血量增加,心脏不好,尤其是患有冠心病的人就会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心肌梗死 。因此夏天喝水不能喝太快,要少量多次 。每次只喝100~150毫升,身体吸收得更好,也不能贪凉,10度以上的温水对身体最好 。

伏的解释
文言讲,伏即为潜伏的意思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 。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 。在夏日里暑邪会逐渐的深伏于体内,而不为人知 。如暑邪不除,到了秋天,火邪克金,而伤肺气,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而患感冒、咳嗽、发热等疾病 。而进入冬季以后,这些病会反复发作,“……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
因此,黄帝内经明确指出要“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不要因怕出汗而躲在空调房里 。冷饮不但消不了暑气,反而会伤了脾胃 。要知道茶是解暑的最佳饮品 。一杯热茶喝下去虽会出一些汗,但随之而来的是一阵阵的清凉 。凡事不能只看眼前,眼光放远些 。养生必须从当下做起 。
伏天出游注意事项:
1、预防中暑
出行中暑为夏季多发及高发病 。出游途中,往往会处于暴热情况下,极易中暑,尤其是老人和孩子需要预防中暑 。高温天气外出旅游体力消耗大,使人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有助预防中暑 。
2、预防肠胃感冒
外出旅游,往往留恋于异地各式各样的小吃、冷饮,在风景如画的美丽胜地,一边喝着冷饮,一边赏着风景,似乎特别惬意美好,但要小心,三伏天还易患胃肠感冒,若机体消化功能虚弱兼脾胃不和,则会引发一系列消化道症状反应 。在旅途中也要保证营养丰富,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如鱼、肉、蛋、奶和豆类 。另外,还应多吃些新鲜蔬果,如西红柿、西瓜、苦瓜等,绿豆汤、酸梅汤、绿茶也是不错的旅途饮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