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三友是什么意思 岁寒三友


大雪已过 , 冬至将近 , 骤降的气温迫使人们穿上了御寒服 , 而路边的树木则早已褪去华衣 , 留下光秃秃的枝丫默然挺立 。自古以来,人们就观察到 , 每到冬日万物凋零之时 , 总有那么一些植物抵御住了严寒 , 依旧展现着勃勃生机 。这些“顽强”的植物仿佛拥有了人们孜孜以求的高尚品格 , 文人墨客不断咏叹它们的美好品质 , 其中 , “岁寒三友”便是典型代表 。那么 , 松、梅、竹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了一个组合?其寓意从何而来?文人们又如何演绎它们的故事?
“岁寒三友”一说源自绘画主题
宋代首次出现 魏晋时梅花曾遭轻视
每至冬日万木凋零之时 , 迎寒挺立的松树总会引起人们的赞叹 。早在先秦时期 , 孔子便有言:“岁寒 ,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可见松柏在古人眼中 , 早就成了高尚品格的代名词 。
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 , 曾历数历史上“好人没好报”的事例 , 如贤人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 , 颜回好学却短命受穷 , 而“盗跖日杀不辜 , 肝人之肉 , 暴戾恣睢 , 聚党数千人 , 横行天下 , 竟以寿终” 。为了解释这一现象 , 他引用了孔子关于松柏的名言 , 并评论道:“举世混浊 , 清士乃见 , 岂以其重若彼 , 其轻若此哉?”其意为 , 这些“清士”本就不看重世俗意义上的“好报” , 任世事变换 , 君子们始终不忘初心、坚韧不拔 , 就如同在寒风中挺立的松柏 。由此可见 , 经冬不凋的松树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成为士人砥砺自我的寄托 。
魏晋南北朝时期 , 士人们赞颂松、竹抗寒品质的诗篇有很多 , 如鲍照《中兴歌》曰:“梅花一时艳 , 竹叶千年色 。愿君松柏心 , 采照无穷极 。”这首诗赞美了松与竹“岁寒不改、千年一色”的品质 。不过 , 在这一时期 , 梅花还没有像松、竹一样成为诗人赞美的对象 , 反倒成了松、竹的对立面 , 代表“一时之艳” 。吴均的《梅花诗》便说:“梅性本轻荡 , 世人相陵贱 。”魏晋南北朝时期 , 人们对待梅花其实持有一种轻视的态度 。
到了唐代 , 人们不再感叹梅花是易落的“一时之艳” , 而是看到它和松、竹一样具有坚韧耐寒的品质 。在这一时期 , 傲雪怒放的梅花也成为士人们争相赞颂的对象 , 如唐张谓《早梅》曰:“一树寒梅白玉条 , 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 , 疑是经冬雪未销 。”疑白梅作雪 , 既赞美了梅的美丽 , 也赞美了它的耐寒品质 。根据梅、松、竹耐寒的共同品性 , 诗人们又往往将三者并列而论 , 如唐李颀《望秦川》诗将松竹并举:“秋声万户竹 , 寒色五陵松 。”;唐钱起《宴崔驸马玉山别业》诗将竹梅并举:“竹馆烟催暝 , 梅园雪映春 。”唐刘言史《竹里梅》诗亦将竹梅比而论之:“竹里梅花相并枝 , 梅花正发竹枝垂 。风吹总向竹枝上 , 直似王家雪下时 。”而在唐朱庆馀《早梅》诗中 , 则将松、梅、竹并举:“天然根性异 , 万物尽难陪 。自古承春早 , 严冬斗雪开 。艳寒宜雨露 , 香冷隔尘埃 。堪把依松竹 , 良涂一处栽 。”可以说是“岁寒三友”组合的雏形了 。
松、梅、竹真正被称为“岁寒三友” , 可追溯至南宋初期 。有学者认为 , 南宋周之翰《爇梅赋》最早提出了“岁寒三友”一说:“春魁占百花头上 , 岁寒居三友图中 。”此外 , 王炎有《题徐参议画轴三首·岁寒三友》:“玉色高人之洁 , 虬髭烈士之刚 。可与此群鼎立 , 偃然傲睨冰霜 。”宋代的张元千也有《岁寒三友图》诗曰:“苍官森古鬣 , 此君挺刚节 。中有调鼎姿 , 独立傲霜雪 。”这些诗句都是对图画内容的描述 。到了南宋高宗后期 , 葛立方《满庭芳·和催梅》则明确了“岁寒三友”的说法:“梅花 , 君自看 , 丁香已白 , 桃脸将红 , 结岁寒三友 , 久迟筠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