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一百年多的诺贝尔文学奖史,仅仅在2012年由莫言先生为中国文坛填补了这项尴尬的空白 。中国作家屡屡跟所谓的世界文学接不上轨,作品始终无法成为瑞典皇家学院评委眼中的宠儿,无法用文学向世界传达中国的文化实力和自信,这跟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大国实在不符 。
莫言之前,中国作家里,被诺奖提名的为数不少 。
被诺奖关注的第一位中国作家是鲁迅先生 。当年诺奖评委们托人找到鲁迅先生,向先生抛来橄榄枝,但鲁迅先生认为自己的文学水平还没有达到诺奖高度,不配这个奖项,评委只好打道回府;老舍先生最有望为中国摘得诺奖,当年评委们已经初步决定授予老舍先生为1968年的诺奖得主,准备向外公布消息时,然而,老舍却已于数月前去世(受迫害而跳湖自杀),按照规定,诺奖不能颁发给亡人,因此,我们失去了获得诺奖的最好机会 。最终,当年的诺奖授予了同是亚洲人的川端康成;80年代末,沈从文先生也被诺委会屡屡提名,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不了了之 。
诗人北岛已被诺奖提名了好多次,也算近二十年来入围诺奖的常客了,但他每次总感觉欠一些火候,每次都逃脱不了被落选的命运 。
与北岛命运相同的法国籍捷克作家昆德拉,恐怕这辈子也难以获得诺奖了 。但昆德拉的影响早已享誉世界,获不获奖意义都已经不大 。
中国作家为什么如此难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鄙人之见,有三个主要原因 。
其一,文化隔阂问题 。诺贝尔文学奖毕竟是西方人设置的奖项,它的评选规则必然带有西方意识形态下的标准 。
西方人信仰基督教,中国人从小接受儒释道文化的熏陶 。两种文化理念截然不同,必然造就不同的价值观 。文学作为传递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让不同理念的人通过文学了解另一个民族的文化,显然太难 。
让西方人来理解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就像要我们用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方式去解读西方文化,文化上的隔阂会把许多约定俗成的东西消解和抹杀掉 。印度、日本、土耳其等国家的作家获得诺奖比中国早,或者比中国人数多,重要原因是这些国家西化程度较高,他们和西方人在文化理念上接近,沟通起来会更容易一些,他们获奖比中国人更有优势 。
其二,中国作家的艺术水准和职业道德还有待提高 。
当下不少成名作家一条写作路子走到黑,不敢走创新之路 。许多作家由于在过去一直在移植西方的写作经验和方法,并没有探索出一条属于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具有东方审美情结的表达方式,缺乏自己突出的风格 。
当下专业的文学批评家相对缺乏,很多批评家都是作家兼职 。由于我们生活在人情社会里,许多批评家担心得罪人,碍于情面,总是昧着良心肆意吹捧,这样的评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甚至对作家的写作是一种伤害 。
许多作家一旦过上了养尊处优的生活,就基本上忘记初心,不再孜孜不倦地探索,逐渐荒废掉自己的才智 。
评论界也缺乏系统而有效的评论体系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有评论家一半的功劳 。正因为缺少专业的评论家,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去引导、支持和矫正作家的创作,全靠作家在创作中自己摸索,因此,能出好作品的难度可想而知 。
我们的作家也缺乏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对社会现实入木三分的剖析和揭示,深层原因想必连读者都能搞清楚,不需鄙人在此赘述 。
提高写作艺术水准不是一味的向世界文学潮流靠拢,追求形式,而置民族性的言说方式而不顾 。
作家是个体劳动者,必须耐得住寂寞 。手中握着笔,心里却想着莺歌燕舞的生活,那就趁早放下笔,别用文字去误人子弟 。作家做人比作品更重要,在这点上,当下很多作家不够称职 。
【贾平凹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 贾平凹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其三,糟糕的翻译,让文化韵味丧失殆尽 。
几千年的汉语犹如陈年老酒,味道醇厚得有些曲高和寡 。要想把原汁原味的汉语完完全全在另外一种语言里还原,难度确实不小 。
因此,翻译变得是多么重要 。很多国外学者前些年曾经尝试着翻译唐诗宋词之类的古文学经典,国内学者把他们翻译出来的外语又转化成现代汉语后,发现原味尽失,诗词中的韵味、节奏、意象、意境等元素,都支离破碎 。由此得出结论,作为文学中语言最凝练的诗歌,不可翻译 。
在早期,《水浒传》被译作“发生在水边的故事”,或者“105个男人和3个女人的故事”;《西游记》则被译作“猴子的故事”,《三国演义》里的“赤壁”被译作“红色的岩石” 。
推荐阅读
- 豆腐和大青菜能一起吃吗
- 手机壳变黄了怎么样才能洗白 透明手机壳发黄怎么清洗
- 没劳动合同能讨要工资吗
- 香菇能和木耳菜一起吃吗
- 取保候审的条件
- 有录音能定罪敲诈勒索吗?
- 洗洁精洗桃子能吃吗 洗洁精能洗桃子吗
- 花呗支付以后能退款吗 花呗支付以后能退款吗?
- 啤酒能过期吗
- atm取款机一天能取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