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化学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从日常生活中可以积累很多的化学知识 。
这样,就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食盐味咸,常用来调味,或腌制鱼肉、蛋和蔬菜等,是一种用量最多、最广的调味品,素称“百味之王” 。
人们每天都要吃一定量的盐(一般成年人每天吃6g到15g食盐就足够了),其原因一是增加口味,二则是人体机能的需要 。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和容量的重要成分 。
动物血液中盐浓度是恒定的,盐分的过多流失或补充不够就会增大兴奋性,于是发生无力和颤抖,最后导致动物后腿麻痹,直至死亡 。美国科学家泰勒亲身体会了吃无盐食物的过程,起初是出汗增加,食欲消失,5天后感到十分疲惫,到第8~9天则感到肌肉疼痛和僵硬,继而发生失眠和肌肉抽搐,后因情况更为严重而被迫终止实验 。
当然,摄取过多的食盐,就会把水分从细胞中吸收回体液中,使机体因缺水而发烧 。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可被植物吸收的氮的化合物的过程,称为氮的固定 。
自然界中氮的固定通常有两种:一种是闪电时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化合物生一氧化氮,一氧化氮进一步与氧气化合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被水吸收变成硝酸在下雨时降落到地面 。另一种固氮的方式是利用植物的根瘤菌,根瘤菌是一种细菌,能使豆科植物的根部形成根瘤,在自然条件下,它能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供植物利用 。
“种豆子不上肥,连种几年地更肥”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松花皮蛋是我国人民的传统食品 。
由于它风味独特、口感极好、保质期长,很受人们喜爱 。同学们知道吗?其实,将鲜蛋加工成松花皮蛋的过程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化学过程 。
灰料中的强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从蛋壳外渗透到蛋黄和蛋清中,与其中的蛋白质作用,致使蛋白质分解、凝固并放出少量的硫化氢气体 。同时,渗入的碱进一步与蛋白质分解出的氨基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的盐的晶体以漂亮的外形凝结在蛋清中,像一朵一朵的“松花” 。
而硫化氢气体则与蛋黄和蛋清中的矿物质作用生成各种硫化物,于是蛋黄、蛋清的颜色发生变化,蛋黄呈墨绿色,蛋清呈特殊的茶绿色 。食盐可使皮蛋收缩离壳,增加口感和防腐等 。
加入的铅丹可催熟皮蛋,促使皮蛋收缩离壳 。而茶叶中的单宁和芳香油,可使蛋白质凝固着色和增加皮蛋的风味 。
附:生活中的化学知识要点 一、关于物质燃烧 1.点燃两支高度不同的蜡烛,用一个烧杯罩住,高的蜡烛先熄灭,原因是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温度较高,上升,然后由上至下充满整个瓶内,因此当室内发生火灾时应用湿毛巾堵住口鼻弯腰逃离火灾区,在森林火灾逃生的办法是:用湿毛巾堵往口鼻逆风而逃 2.为了保证安全问题,在庆典活动中可以用氦气充灌气球,不能用氢气 。3.煤气中毒是由一氧化碳引起的,防止煤气中毒的有效方法是注意通风,为防止煤气泄漏,我们常在煤气中加入具有特殊气味的硫醇(C2H5SH)以便于知道煤气发生泄漏,发现有煤气泄漏时要及时打开门窗,关闭煤气阀门,(不能开灯,打电话,用电风扇等因这些行为会产生火花从而发生煤气爆炸),发现有人煤气中毒后要注意把病人移到通风处,进行人工呼吸,必要时送医院救治 。
4.蜡烛一吹即灭是因为冷空气使蜡烛温度下降至其着火点以下,用扇扇炉火越来越旺是因为提供了足够的氧气,增加的煤与氧气接触的面积 。5.西气东输的气体是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煤矿“瓦斯”爆炸的主要气体也是甲烷,其原因是矿井中通风不良,使甲烷与空气混合而达到爆炸极限经点燃发生爆炸,所以为防止煤矿爆炸要常常保持通风,严禁烟火 。
6.灯泡内往往会有少量的红磷,主要是脱去灯内的氧气 7.发生火灾时要用湿毛巾堵往口鼻是为了防止吸入有毒气体 。如遇到毒气(含氯气、盐酸,硫化氢、氨气)泄漏时,我们也要用湿毛巾堵往口鼻,然后逃往地势较高的地方 。
二、关于食品 1.把新鲜鸡蛋放在石灰水中可以保鲜,是因为鸡蛋呼出的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了碳酸钙堵往了鸡蛋表面的微孔,防止氧化而变质 。2.为了防止食品受潮和变质或变形,常在食品袋内充的气体的二氧化碳或氮气;或在袋内放干燥剂:生石灰、氯化钙主要是吸水,铁主在是吸收氧气和水;或采取真空包装 。
3.鱼鳔内的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和氧气 4.做镘头时加些纯碱主要为了中和面粉发酵时产生的酸,生成的二氧化碳能使面包疏松多孔 。5.蔬菜中残留的农药可以用碱性物质泡,可降低农药的药性 6.皮蛋的涩味可以加点食醋去除 7.冰箱的异味可用活性炭除去,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
推荐阅读
- 心理学冷门有趣的小知识 化学有趣冷门小知识
- 高一趣味化学小知识 趣味化学小知识
- 有趣的科学小知识 化工有趣小知识
- 初中化学波尔多液化学方程式 波尔多液化学方程式
- 化学常识题 兴趣化学常识
- 高一趣味化学小知识 趣味化学小知识微信公众号
- 高中生文化常识积累 高中生文化常识
- 高考必备文化常识100条 高考必备文化常识
- 高考高频文化常识题 高考高频文化常识
- 高中生的文化常识 高中生课内文化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