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不同阶层死的叫法【人死了有多少种叫法】

生命的无常是无法回避的,我们应该面对它、认识它、超越它 。人生都要经历生老病死,如同春夏秋冬的轮转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 。只有明白了生命的无常,才会珍惜生命的有限,才能放下无谓的执著,才可以坦然地面对人生的苦难和死亡 。但是在古代人们对“死”这个字是非常忌讳的,绞尽脑汁用各种词或者字来代替它,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古代人对“死”有很多叫法 。下面咱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很严的社会中,不同的阶层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 。因此有了“崩”、“薨”(hōng)、“卒”、”不禄”、“死”来表示“人死”的意思 。根据《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1.崩,专用于指帝王、天子、太后之死 。电视剧里常有皇帝驾崩的场面 。“崩”本义是山倒塌 。《汉书·五帝纪》:“山陵不崩,川谷不塞 。”帝王、太后之死,就好象山倒塌了一样 。2.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唐以后二品以上官职死亦以此称之)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公(鲁襄公)薨之月,子产相郑伯以如晋 。”
3.卒(zú),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 。“卒”原有“终”、“尽”的意思 。《史记·魏公子列传》:“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 。” 引申为指大夫的死,唐代以后则用作“死”的通称 。


4.不禄(bù lù), 古代称士死为不禄 ━ “不禄,不终其禄.”
5.死,专用于庶人,即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和官府的低级官员、差役的死 。
【古代不同阶层死的叫法【人死了有多少种叫法】】 6.不满20岁死曰“殇”,此又分三类:8~11岁为“下殇”,12~15岁“中殇” 。16~19岁为“上殇” 。但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者则不为“殇” 。青壮年死谓之“夭亡”,但于讣告上写“疾终”,引魂幡、《荐亡文疏》上均写“云终”、“告终” 。老年死谓之“寿终” 。婴儿称为“夭”
7.因为某事舍命为“殉”,战争中死于阵地谓之“阵亡”,现为“牺牲” 。死于外地谓之“客死”,有个词叫客死异乡 。死于非命谓之“横死” 。
8.和尚死谓之“圆寂”、“云寂”;喇嘛死谓之“涅磐”;道士死谓之“羽化”或者“仙游”



9.民间土语、俏皮话(非礼貌用语)“见阎王爷去了”,“撂挑子了(言已放下人生重担)”,“听蛐蛐叫唤去了(言已入土与秋虫为伴了)”,“艮儿屁着凉”,“翘辫子”,“踹腿”,“蹬腿儿”等等,多具贬义,不能用在丧礼和其他正式场合上 。
在古代因年龄和死因的不同,叫法也不同,就不一一列举了,在现代因地区不一叫法也不一样,在小编的老家,人要是去世了,按过去老话就叫“老了” 。你的老家叫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