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的起源,有名的年画产地,年画的内容?

年画(new year paintings)是中国画的一种 。始于古代的“门神画” 。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大都用于新年时张帖,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 。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 。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 。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 。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 。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 。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 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
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因而画的线条单纯、色彩鲜明 。内容有花鸟、胖孩、金鸡、春牛、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等,表达人们祈望丰收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 。
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画,其他还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 。
中国著名的四大“年画之乡”是:绵竹年画,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 。这些地方所生产的年画深受城乡人民喜爱 。
各地对年画的称谓南辕北辙,北京叫“画片”、“卫画”,苏州叫“画张”,浙江叫“花纸”,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 。今天,各地对年画逐渐约定俗成地简称为“年画” 。
年画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是一种承载着人民大众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 。”年画由此定名 。
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如春牛图、岁朝图、嘉穗图、戏婴图、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等,并有以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作题材的 。颇多作为门画张贴之用,夹杂着“神只护宅”的观念,如“神荼郁垒”、“天官”、“秦琼敬德”等,体裁(或形式)有门画(独幅和对开)四屏条和横竖的单开独幅等 。宋代已有关于年画的记载,目前见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画是南宋刻印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 。清代中期,尤见盛行 。建国后,年画在传统的基绌上推陈出新,丰富多彩,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
年画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先河,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反映 。每逢过农历新年时买两张年画贴在大门上,差不多每家都是如此,由大门到厅房,都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新春之所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年画在这里面起着一定的作用 。大抵比较富厚人家,在厅房总喜欢悬挂老寿星、紫微星、福、禄、寿等 。至与梅兰竹菊等花鸟图,自然亦在欢迎之列 。
千百年来,年画不仅是年节一种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也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对于那类时事题材的年画,还是一种百性喜闻乐见的媒体 。这种内容够得上百科全书式的民间艺术,包蕴着一个完整的中国民间的精神 。

年画又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 。这些个性因素,不仅在题材内容里,从各个年画产地习惯的体裁、用色,线条及其不同的版味,也能一眼识别出来 。由年画可以认识全部的中国民间 。
年画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而门神画早在尧舜时期就出现 。据东汉《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的“神荼”、“郁垒”升像 。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的《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习称《四美图》 。
另一说:始于唐代 。沿至宋代才普遍流行,但仍以张贴门神为多,故年画可以包括门神在内 。
明初年间,日本人曾在甘肃发现两种宋朝的年画:一幅就是《四美图》,都作高客长袖的宫装;另一幅是灶王爷和关圣帝君 。两幅画上都盖有“平阳姬家雕郎”的店铺字样,足见在宋时人物年画已具规模 。
当时朱元璋提倡过新年要贴春联,这样发展下来,年画也就特别发达起来 。今日被保存下来的,还有明万历年间最流行的彩色套印的木刻福绿寿三星图、天官赐福图等,刻工颇精致,迄今仍为民间所师法 。还有实用的历画,如:春牛、灶马、芒神等;更有历史故事的“孟母教子”、“岳飞枪挑小梁王” 。“牛郎织女”,“白蛇传”等 。至于三国演义、水浒等古典文学名著,也被采用作年画题材 。及至明末崇祯间,天津杨柳青的年画极为驰名,图画内容也愈见丰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