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名将俞大猷战功赫赫,为何有人说名声却不如戚继光?

明代中期功绩卓著的抗倭将领 , 以戚继光、俞大猷为最 , 俞大猷与戚继光齐名 , 并誉 “俞龙戚虎” , “俞家军”声望也不在“戚家军”之下 。按常理说 , 俞大猷的历史地位不应低于戚继光 , 二人至少应该得到相等的待遇 。可是以后的历史确是戚继光名传千古 , 俞大猷很少有人提及了 。
戚继光和俞大猷两人出身、经历、业绩、著述相似 。二人都出身武职世荫家庭 , 俞世职百户 , 戚世职千户 , 戚起点稍高于俞;两人都是抗倭英雄 , 转战南北为国扫寇;俞家军、戚家军都是闻名天下的雄师;两个人不仅是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 还是兵器发明家 。此外 , 二人都是武术家 , 同为南派武学一代宗师 。
戚继光功成名就 , 他的背后是张居正 。俞大猷却是官场的失败者 , 屡屡不得志 。
俞大猷戎马一生 , 战功赫赫 。故致仕时朝廷评价“才猷兼茂 , 忠赤独怀 , 历仕三朝 , 身经百战 , 经营四十七年 , 斩馘二万五千余级 , 功在边陲 , 裒然为诸将之首 。”可是俞大猷性格耿直 , 不善交际 , 不懂人情事故不熟悉官场的规矩 , 更没有张居正这样的后台 , 后果可想而知 。“四为参将 , 六为总兵 , 两为都督”的背后 , 是“七次屈辱 , 四次贬官 , 一次入狱” 。俞大猷虽然战功累累 , 却经常被弹劾而遭到免官 , 甚至多次被他人冒领军功 , 俞大猷在官场碰的头破血流 , 你再大的本事也是无可奈何 。
《明史》中说戚与俞 “均为名将 , 操行不如 , 而果毅过之” 。
戚继光的“操行”一直被人诟病 , 就是他与张居正的关系 。戚继光“幼倜傥负奇气 。家贫 , 好读书 , 通经史大义 。”少有壮志 , “封侯非我意 , 但愿海波平” 。“不求安饱 , 笃志读书” , “日孜慕古 , 博极群书” 。戚继光出身官宦世家 , 对官场的那套人情世故相当熟悉 , “世事洞明皆学问 , 人情练达即文章” , 戚继光一生受益于此 。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 , 戚继光受张居正举荐 , 担任登州一带军事总官 , 直到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 , 两人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平时进京必去拜会 , 尊敬有加 , 常拖人送礼 。张居正坐此轿回乡 , 戚继光特地从辽东指派精兵十余人充当张居正亲兵 , 护卫其安全 。
戚继光的朋友、文学家王世贞后来写了篇《张公居正传》 , 说戚继光“时时购千金姬”送给张居正 , 以至张首辅纵欲过度而得病 。王世贞甚至说张居正“日饵房中药 , 发强阳而燥 , 则又饮寒剂泄之 , 其下成痔” 。小说家言不必当真 , 有一点可以肯定 , 戚继光与张居正的关系非同寻常 。没有张居正的鼎力支持 , 戚继光不可能在官场上如鱼得水 。
张居正有言:“非得磊落奇伟之士 , 大破常格 , 不足以弭天下之患 。”张居正看重戚继光 , 并非是戚继光拍马屁拍来的 , 首先戚继光是为国戍边少有的将才 。张居正是大政治家 , 非常之人做非常之事 。明末清初史家谈迁在《国榷》中曾说:“非戚将军附江陵也 , 江陵自重将军耳 。”张居正在书信中也说:“戚帅才略 , 在今诸将中 , 诚为希有 。”

戚继光虽然是个武官 , 但是为人为官的道道烂熟于心 。处事圆滑 , 极得同僚称赞 , 对上级也是恭敬有加 , 在张居正之前的胡宗宪徐阶等人无不对戚继光称赞 。《明史》指出:戚继光塞上功高“亦赖当国大臣徐阶、高拱、张居正先后倚任之 。居正尤事与商榷 , 欲为继光难者 , 辄徙之去 。诸督抚大臣如谭纶、刘应节、梁梦龙辈咸与善 , 动无掣肘 , 故继光益发舒 。”
俞大猷正好相反 , 官场是他死对头处处碰壁 。一心热血报国的俞大猷曾经给自己的上司写了两封信 。一封《上佥宪伍山陈公条陈用兵二弊二便书》 , 一封是《又呈画处官澳三策》 。他的请求并没有得到上司的认同 , 反而觉得官威受损 , 因此俞大猷被杖责免职 。更可气的是 , 俞大猷受到官场的排斥 , 有战功是人家的 , 有过错就往死里整 。一次3俞大猷同戚继光一起在舟山岑港打仗时 , 俞遭严嵩、赵文华诬陷 , 说他“追击不力 , 纵寇南奔” , 要下狱处死 。幸亏戚继光筹集了三千两银子 , 才保住俞大猷的性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