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例文( 二 )


相同点——两道题都分别算几十加几十与几加几,再把两个结果合起来 。不同点——由于前一道题里的几加几结果不满10,后一道题里的几加几结果超过10,所以前一道题的最后一步算的是几十加几,后一道题的最后一步算的是几十加十几,两道例题后面的"想想做做"第1题都预设了可进行比较的空间 。如,25+44=69,25+49=74,两道题都是25加四十几,为什么得数分别是六十几和七十几呢 57-32与57-39都是57减三十几,为什么差分别是二十几和十几呢 这些对比能引起学生对进位与退位的注意,能有效减少口算的错误 。同时,这些对比还为估算作了充分准备 。
(3) 带出得数是一千几百的整百数加法口算和相应的减法口算 。
在前面的教材里,学生已经学会口算不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整千数加整千数,需要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还没有出现 。教材第40页第4题安排了得数是一千几百的整百数加法口算 。二年级(下册)教材曾经从一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带出整十数加整十数(进位),如6+8=14,60+80= 本单元教材又从整十数加整十数(进位)带出整百数加整百数(进位),如60+70=130,600+700=。教材以旧带新,不仅帮助学生顺利掌握新知识,还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实现迁移 。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整理知识结构,学生算一算,比一比这样的题组5+9=14,50+90=,500+900=,会从中想到许多,得到许多 。第42页第4题用类似的方法带出了一千几百减几百的退位减法口算 。教学以后如果把几百加几百和一千几百减几百进行综合练习,如500+700,1200-500,1200-700,学生的计算思路能有新的拓展,思维能更加灵活,而且又一次感受了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
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例文3
教学内容:第43页例4,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的1~4题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教学比例的基本知识 。
1、复习:
师:什么叫比例?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出示:
1/3∶1/4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
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教师结合回答板书:
1/3∶1/4=12∶9 7∶4≠5∶3 1∶5=0.8∶4 80∶2=200∶5
2、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
(2)3 :5 = 18 :30 学生尝试起名 。
师介绍:比例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
3 :5 = 18 :30
内项
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出示:3/5=18/30
(4)已经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师:刚才,你们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作出判断的 。老师不是这样想的,可很快就判断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告诉你们,老师是运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的 。
二、教学例4
1、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1)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 。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
(2)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
3、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⑴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
1/3∶1/4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
学生验证 。
⑵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
教师将学生所举比例故意写成分数形式,追问:哪两个是内项,哪两个是外项,让学生算出积并结合回答板书 。通过交-连线使学生明确:在这样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达为: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相乘,结果相等 。
师:老师也写了一个比例(板书:3∶2=5∶4),怎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你们发现的规律可能是有问题的 。
引导学生得出:你举的例子从反面证明了我们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 。因为3∶2和5∶4这两个比是不能组成比例的 。只有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