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朝花夕拾》读书笔记作文 鲁迅的《朝花夕拾》读书笔记( 二 )


本人记得其中还有一篇印象较深,便是“无常”,本文主要写了“迎神赛会”这一天的情景,描写了人们在那天所扮演的各种鬼神,“鬼卒和鬼王是红红绿绿的衣裳,赤着脚;蓝脸,上面又花些鱼鳞,也许是龙鳞或别的什么鳞罢,我不大清楚 。鬼卒拿着钢叉,叉环振得琅琅地响,鬼王拿的是一块小小的虎头牌……”但是在其中,使人们见到即有些紧张而又很高兴的便是“无常”,鲁迅描写他道:“雪白的一条莽汉,粉面朱唇,眉黑如漆,不知道是在笑还是在哭 。”
以下这一段是鲁迅以及其他人们对活无常的看法:“至于我们———我相信,我和许多人所愿意看的,却在活无常 。他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 。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 。”
鲁迅说,在众多鬼神中,唯使人们有亲近之感的,便是无常,所以人们才会“大家就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 。”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600字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作品 。我在寒假里读了这本书,他给我的感触很大 。
鲁迅的作品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满是好词佳句的华丽 。却更能吸引读者,仿佛在给你讲故事一样 。
比如范爱农的眼球白多黑少,看人总像在渺视 。有比如“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 。这就是鲁迅在描写人外貌特征和习性时的特别手法 。他可以生动地表现出一个人的特点,又增加了幽默感 。
鲁迅不管是对他人的赞扬或批评以及对那人的各种看法,都豪不掩饰地写出来 。因此,我比较喜欢他的文章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 。内容大概是这样的:长妈妈是我的保姆,起先,我很讨厌她,特别是她的切切察察,而且她睡相极不好,但她也懂得许多有趣的礼节,是我不耐烦的 。之后,她给我讲“长毛”欺压百姓的残忍故事,他伟大的神力让我敬佩 。然后,在我极度渴望者〈山海经〉时,阿长为我买来了 。我又一次对她敬佩 。最后,她辞了人世,我默默为她祈祷 。本文由我一次一次对她态度的转变,突出了阿长的朴实 。
〈朝花夕拾〉十分耐人寻味,它反映着封建社会的种种陋习:有写人吃血馒头,吃人肉 。人们迷信,古板,缠足,互相欺诈等等都受到了鲁迅强烈的批判,也让我不由得为那些人们感到悲哀 。
如今,中国还有很多陋习,我想我会改变它们,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600字
初读这本书,讲实话,我也不是很读得懂 。就连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也是学得似懂非懂的 。我甚至觉得:鲁迅的这些文章,看起来简直就是象在跟你聊天似的,哪算得上什么名着?
后来多读了几遍,我懂得了,不要把这样的名着当作美文,其实,这本书的文章看似“聊天”也正是鲁迅的文字魅力所在 。它看上去很朴实,甚至比较口语化,但为什么却能够深深地吸引人呢?就是因为这样的朴实,让人感觉很亲切,就象他站在你面前跟你诉说着什么似的,“说”到兴奋处,文字又会变得非常热烈,这就让人能够从中品味和感受鲁迅的点点滴滴 。
郁达夫是这样形容鲁迅的文字的:“鲁迅的文体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 。”是的,这个特点在《二十四孝图》这篇文章中表现得一览无遗 。一开头,便以“寻咒”从侧面点出中心,接下来便诉说了一段他童年的一段故事 。其实,鲁迅先生是话中有话啊,他借着说童年看《二十四孝图》的事情,其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即对儿童的不重视 。儿童都读不到他们应该读的书,而人们却熟视无睹,这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吗?然而我又想到了现在,现在的孩子们别说爱读书,他们连根本不想读书,不思学习 。再看看那时侯的孩子们,他们渴望读书却没有书读,而现在我们有书读却不愿读,这难道不是一个令人悲哀的现象吗?

《朝花夕拾》中那几篇描写人的文章,我是比较喜欢的 。首先,这些文章的内容比较吸引我——因为我喜欢看到各色各样的人,再加上鲁迅那种轻松而生动的语言,读着读着,你仿佛就可以看到那个人似乎站在你面前一样 。比如《阿长与山海经》,描写的是鲁迅家的保姆阿长 。文章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旧时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