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刘铭传
刘铭传(1836.9.7—1895年.1.12),字省三 , 安徽合肥人,清朝名将 。
1836年(道光十六年)9月7日,刘铭传生于安徽合肥大潜山麓(今隶肥西县)一个世代务农的的家庭 。他上私塾时,无心诵读先贤圣语 。十二三岁的时候,读了一些占候、堪舆一类的杂书,尤其喜好治兵家言 。
19世纪50年代 , 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 太平军,捻军起义席卷大江南北 , 清朝地方政权土崩瓦解 。刘铭传身处乱世,先是加入当地贩卖私盐的团伙,接著干起打家劫舍的勾当 。1856年(咸丰六年)8月 , 纠集起几百名贫苦青壮,当上了结寨自保的武装头目 。两年后,以“捍卫井里”为旗帜,在大潜山西面建起寨堡,成为这一带对付太平军和捻军的一股团练武装 。
1859年9月1日,太平军一部攻打合肥的长城镇、官亭,刘铭传奉命率部“协剿”,将太平军击退 。后被安徽巡抚福济褒奖为千总,赏五品顶戴 。1861年11月,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在合肥招募勇丁,编练淮军 。刘铭传受荐组织一支500人的队伍 , 号称“铭字营”,随同出发 。
1862年(同治元年)4月,李鸿章奉命援上海,刘铭传带著「铭字营”,乘英国轮船由安庆到达上海 。
李鸿章到达上海后,便著手更换军械 。至9月,“铭字营”中小枪队已改为洋枪队 。以后,全营都换成清一色的洋枪 。11月,刘铭传聘请法国炮兵军官毕乃尔教演洋枪,后来又四处购觅新式炸炮,委任他充任亲兵炮营营官 。随著武器装备的改变,作战形式也就改为在开花炮队掩护下由洋枪实施突击的新式战法 。
刘铭传先后参与了进攻上海外围和苏南的太平军,攻占了南汇、川沙、江阴、无锡、常州等城镇,由于他打仗不怕死,深得淮军统帅李鸿章的赏识,由游击、副将擢升至记名提督 , 所部“铭字营”发展成左、中、右三军,每军6营,共18营,加上炮队、亲兵队和募僚人员,总兵力达七八千人,成为淮军的主力之” 。
1864年12月,“铭军”奉命移师安徽六安、霍山一带 , 参加镇压捻军的战争 。刘铭传接受僧格林沁马队全军覆没的教训,向“剿捻”主帅曾国藩提出“定长墙圈制与扼要设防、分道兜剿”的建议,被曾国藩采纳,遂以运河、黄河、贾鲁河、沙河,淮河为界,沿河筑起长堤碉堡 , 分兵防守 。刘铭传部负责防守从周家口到槐店(今河南沈丘)的地段 。为了追击捻军,刘铭传率先组建了马队,配备了双响短洋枪 。但仓促组成,远不如捻军的骑兵 。1866年9月,捻军突破清军沙河防线 , 宣告曾国藩计划破产 。
12月,淮军统帅李鸿章接办“剿捻 。军务 , 他继承曾氏故伎,用“扼地兜剿”之法,重新策划对捻军的围攻 。1867年2月,刘铭传奉命自湖北宜城拔队,与自樊城南下的湘军鲍超部 , 合攻旧口、尹隆河地区的东捻军 。19日拂晓,刘铭传图功心切,提前由下洋港渡过司马河(今天门河)进攻捻军 。结果,遭到捻军的分割包围 , 总兵唐殿魁等部被歼灭 。刘铭传与幕僚逃入一个废堡,脱去衣冠 , 坐地待死 。后因鲍超一军赶到,架劈山炮连环轰击 , 将包围刘铭传残部的捻军击退,救出了刘铭传及部下2000余人 。
1867年6月,东捻军在赖文光,任化邦率领下渡过运河进入山东半岛,兵锋直指烟台 。刘铭传整天疲于追击 , 不见成效,遂提出“守运河进扼胶莱”的毒计,企图将捻军“挤入登、莱海隅,趁势围逼” 。李鸿章采纳了他的建议 , 在胶莱河近300里的地段上,部署了近百营的重兵把守,在河西修筑长墙濠沟,每营负责3里宽的防御正面 。8月,清军王心安部营垒初成,河墙未筑的情况被捻军侦知,趁机由此突围,向南转移 。刘铭传紧追其后,先后在淮县,赣榆大败捻军 , 并收买叛徒杀害捻军领袖、鲁王任化邦,使东捻军元气大伤,于年底覆败于扬州东北瓦窑铺 。
东捻军被围告急之际 , 正在陕北作战的西捻军闻讯回救,取道山西,进入直隶,威胁北京 。清朝廷慌忙调集多路清军围堵 。而刘铭传则怨恨朝廷赏罚不明 , 愤而南还合肥养?。?在曾国藩的坚决催令下,方于1868年?月27日回到铭军老营,参与镇压西捻军 。这时西捻军在各路清军的围堵下损失殆尽,又局处黄河、运河 , 陡骇河间狭窄地域 , 8月16日,刘铭传部淮军和郭松林部湘军 , 与西捻军在陡骇河边决战 , 西捻军覆败,领袖张宗禹不知所终 。
在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的血腥战争中,刘铭传的“铭军”已扩编为1.2万余人,分步、骑、炮诸兵种,全部装备了洋枪洋炮,成为淮军及整个清朝军队中一支十分凶悍的武装 。
1872年2月,刘铭传顶著一等男爵的头衔衣锦还乡,回到老家养病 。谁知不久,驻扎在陕西的“铭军”突然哗变 , 几天内溃散殆尽 。清廷拟予将刘铭传革职查办处分 。刘铭传四下活动,求得开复,却从此被解除兵柄 , 闲居了13年 。
【刘铭传个人资料信息及简介】他虽然远离清朝军事政治权力中心,但对祖国边疆危机的日益加深甚感不安 。他买了许多西方书籍和报刊的中译本仔细阅读,还经常往来于上海、南京间,结交洋务派人士和改良主义知识分子陈宝琛、徐润、薛福成等人,思虑中国富强之道 。他拍案惊呼:“中国不变法、罢科举,火六部例案,速开西校,译西书以厉人才 , 不出十年 , 事不可为矣” 。(《刘壮肃公奏议》卷首)这种直率深邃的见解在当时是不多的 。
推荐阅读
- 刘永福个人资料信息及简介
- 林爽文个人资料信息及简介
- 林国祥个人资料信息及简介
- 林履中个人资料信息及简介
- 林清个人资料信息及简介
- 林凤祥个人资料信息及简介
- 林旭个人资料信息及简介
- 林颖启个人资料信息及简介
- 林嗣环个人资料信息及简介
- 林永升个人资料信息及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