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狂是日本武士道的精神底色


死狂是日本武士道的精神底色

文章插图
武士在日本明治时代,是社会转型的中坚力量;武士道在日本社会近代化和现代民主化的过程,承担了重要的历史角色 。作为日本人的精神底色,要想了解日本人和日本文化,首先就要直面武士道 。在此,我想另辟蹊径,在谴责反省之余,尝试进入它的文化深层,做一次审美之探险,因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会以“丑”作为他们的精神抗体,并以此与全人类的普世价值相抗衡 。
记得知堂老人说过,日本文化的特点是美 。我们也可以不妨对日本文化做一次审美式的阅读 。记得一位朋友曾提醒过 , 文明不可以互释,但文化可以互比互赏,因此在阅读本文之前 , 我想提个醒 , 预置好对“丑恶”的免疫,而且由于武士道命题属敏感重地,也希望读者能给它一个冰镇的冷静理解 。
武士道来源:从《叶隐闻书》谈起
武士起源于镰仓幕府,“武士道”在江户时代才出现,这与一个人和一本书有关 。
那是一个樱花满开的季节,期醉来拜访古丸 。古丸吟俳:“辞浮世何处洗尘的山樱”,期醉答和:“正寻找白云和目下之花” 。古丸是武士山本常朝的俳号,期醉是田代阵基的俳号 。
这一年是1710年,江户幕府颁布武家法度,从此禁止武士切腹殉主 。这时山本常朝52岁,田代阵基33岁,他们的初会 , 是带着俳谐禅寂的心情开始的,看得出是因基于复兴古典武士道的使命而结缘,7年之后,终于完成了一部日本武士道之经典 , 书名为《叶隐闻书》 。《叶隐》就这样在颇为神秘的黑土原里,在两个武士的惊世对话中完成了 。书的形式采用论语体,与儒门《论语》相似,以山本常朝的言论为主,兼录他人的言行,所以又称《叶隐论语》 , 或《叶隐论语摘抄》 。
12世纪平安时代 , 诗人西行曾吟樱花诗一首:“隐于叶下,花儿苟延不败,终遇知音,欣然花落有期 。”据说这首诗给田代阵基一个美好的启示,便欣然取“叶隐”为书名;另说书名取自武士作战时要将自己隐藏于茂密的树叶下之意 。其实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是一个武士美姿的象征性隐喻,以叶隐身,是武士达到“死狂”的最高境界,是进入“无我”之境 。从此,“叶隐”成为武士的代名词 。谈日本武士道,这部书是绕不开的 。
《叶隐闻书》,当然涉及武士战术问题 , 但更注重将武士的职业精神提升到一种人生过程的境界,主要解决武士的生死问题,并从哲学上加以确认 。常朝一上来就破题:“武士道者,死之谓也 。”武士就应该对死追问不已,高举着死而活 , 就像存在主义 。武士刀法,讲究简洁、明快的动力美 。武士赴死,于死的瞬间,与美相遇,便舍弃人生,跟着美去 。因此,武士道是一种死的美学,就像落花之美 。
生活在太平年代、以笔代刀的一介小武士山本常朝口述了一部《叶隐闻书》,成了日本古典武士道的经典,化为日本近世武士道精神的源头 。武士道又是日本文化精神的核心,对日本民族性影响深远,尤其是对日本的近代化过程以及今天日本人的生活方式、精神信仰等等 , 都留下了武士论语之花影 。
《叶隐闻书》,是一部“藏书”,应该藏起来 , 不被人注目 。它也是一部“焚书”,常朝在序言里说:一定烧掉 。可它既没有被藏起来,也没有被烧掉 。《叶隐》并不是一部需要装订成册的书,也不是意在立身出世、扬名世间的那种处世训条集 。相反,它远离常识,洋溢着一种非人间的“狂气”,这种“狂气”,在天下太平的时代,是难以言说的,也是不可理喻的,它激荡出一种别样的气质,这就是常朝想要烧掉他的“狂气”,但这本书有自己的格调,也有自己的命运,它因“狂气”而复活,成为日本人的精神偶像 , 化为日本古典武士道的高贵姿态,尤为三岛由纪夫所推崇 。
文治天下的狂禅呼唤
江户时代,只要没有了战争,人口就会增加 。先是在农村,然后流入城市,江户、大阪、京都都人口大增,连周边的城下町人也多得摩肩接踵 。
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使经济慢慢繁荣起来 。尤其是大阪,商品川流不息,成了町人的天堂,有造酒发财的,有因开发铜山一夜暴富的,有生产漆器而获利的,有造小快船而致富的,还有以放高利贷为业而获取高额利润的 。
町人与时俱进 , 而武士却还在战国时代的落日余晖中缅怀往昔,而当时的武士已经没有战斗经验了,因为德川幕府开始了儒教文治主义时代 。禁止殉死等法令,就是这个时代的法治标志 。德川幕府第五代将军纲吉竟然亲自讲解《四书》,分明是在提倡一种儒教文治主义;大名们以精进和歌之道为时尚,文治时代到来 。
但是,这样的文治主义却扼杀了战国时代的自由氛围,人的个性丧失了 。在战国时代,是刀剑里出功名,只要敢打敢拼 , 几千石就会到手,甚至因骁勇而得到万石赏赐也不新鲜 。那是武士自由意志高扬的时代,他们完全遵从自己的意志,可以拒绝、可以接受,可以生存,也可以死亡 。
【死狂是日本武士道的精神底色】可后来不同了 , 无论多有本事、多有见识 , 只要出身下级武士,就没有前途,来到这个世上 , 出身早已决定了一切,这是个令人窒息的太平之世 。武士们从事文事,以笔代刀,虽不至于流血,可两眼熬得流泪,俸禄仍然难以糊口 。在笔和刀之间,他们别无选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