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文案的共鸣感,到底是什么?( 二 )


这段台词里面之用「曾经」是勾勒人们「回忆过去」;用「痛苦」是唤醒「消极情绪」;用「我爱你」是塑造「感知认同」 。
我们把这条路径逻辑总结成:勾起回忆情绪 , 塑造共鸣感 。
故事产生情境 , 情境产生情绪
朱自清最出名的一篇散文是《背影》 , 里面讲述的是「父亲在车边为我送别 , 临别时穿过铁道买橘子」 。
小时候读只能理解字面意思「父亲给我买橘子」 , 成年后再读才理解「我们的成长是伴随着父子分别和父亲老去的」 。
《背影》里面 , 送别是故事 , 车站是情境 , 流泪是情绪 。
人物产生故事 , 背景是一种情境 , 当出现相似故事情境时 , 比如「等待」、「弯腰」和「做饭」等等 , 逻辑依旧成立 。
由故事产生情境 , 情境产生情绪 , 相互出现化学作用 , 氛围才能立起来 , 最终出现共鸣 。 包括像上面大话西游的案例 , 也有依托于背景故事才立起来的 。
通过上面几个案例 , 我们发现如果一段故事具有「伤害性质」 , 很容易引起大众共鸣 。
比如描述关于被劈腿的故事、关于性骚扰的故事、关于被骗的故事等 。 伤害性质的内容 , 更容易唤醒人们的「痛苦情绪」 , 毕竟还有什么比描述一个人的痛苦 , 更能容易引起共鸣的呢?
引发共鸣的故事 , 必须是便于理解 , 在生活中常见的 。
3
同理心和同情心误区
在很多时候 , 大家还会走入一个误区 , 就是认为「同理心」「同情心」和「共鸣感」是一样的 , 毕竟都是心理上的感受结果 。
同理心 , 是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 , 更加人性 , 是一种体谅的感受 。
同情心 , 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 , 更加理性 , 是一种怜悯的感受 。
举个例子 ,  我们描述「这个乞丐好可怜」 , 大家会产生同理心 , 也可以产生同情心 , 但不会产生共鸣 , 我们要避免这种误区 。
不管是同理心还是同情心 , 都属于偏向于主动感受 , 而共鸣是一种自然反应 , 更重要的是拥有共同经历和共同情绪 。
你觉得共鸣感是什么?
【爆款文案的共鸣感,到底是什么?】在留言区和大家伙讨论讨论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