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文案 【创意无限】顶级文案是如何炼成的?( 三 )


但这对接受这个简历的HR来说 , 这却是不合理的——TA受到的所有附件可能都叫简历 , 对TA来说 , 不同文件之间的区别应该是:张四、王五……
再比如在某个机构的公众号上 , 文章的标题是从自己角度出发的——“XXX庆典圆满结束” , 而没有考虑读者真正想看的是什么 。
用户视角本身就是反直觉的 , 并不是我们原始大脑本身想做的事情 。
所以即使你从小就知道“地球围着太阳转” , 但是当你面向早上的太阳时 , 你的第一直觉都会说:
“哇 , 日出了!”而不是更加客观的“哇 , 地转了!”

家的文案 【创意无限】顶级文案是如何炼成的?

文章插图

那么怎么克服这种与生俱来的“自我视角” , 而去做到“用户视角”呢?
可以使用AB点理论来分析你的用户 。
假设A点是用户看到你文案之前的状态 , B点是用户看到你文案之后的状态 , 那么B-A就是文案能够产生的效果 。
任何的文案都是为了把用户从A点带到B点 。 比如这些下面这些情景:
而很多文案的错误就在于不了解用户的A点 , 脑子中只想着自己要达到的B点 。
比如下面这个文案 , 你觉得有什么问题?
我想对于不了解这个产品的人来说 , 内心产生的最大问题就是:
那么这样让人费解的文案是怎么写出来的呢?
如果用AB点理论来分析 , 就会发现作者错误把自己当做了A点:
【家的文案 【创意无限】顶级文案是如何炼成的?】用户对一个产品的认知往往经历了这样的顺序:先是不了解产品 , 然后对产品建立了解 , 最后才产生心动 。
而作为该公司的员工 , 文案作者自然非常清楚“微拍到底是什么” , 因此就把A点假设成自己 , 写出了“自己觉得很好 , 但是用户看不懂”的文案 。
再比如前段时间看到“易到用车·单读车”的说明文案 , 通篇都是这样的表达:
我想写出这个文案的作者一定为自己的文采感到自豪 。
但是我看了整篇的长文案 , 都没有搞明白这个单读车到底是什么服务 。 本着研究文案的态度 , 百度了一下 , 才发现原来是“在车上放书让乘客免费阅读”的服务 。
就这样 , 文案的作者经常把用户的A点假设成了自己 , 忽视了用户并没有像自己一样的背景知识这一事实 , 从而创作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作品 , 造成了大量的“自嗨”现象 。
比如在线咖啡店的营销人员写的“醇香世界 , 简约生活:开启咖啡新时代” 。
他们非常了解自己的产品 , 对这些咖啡充满了感情 , 他们觉得这么华丽、美妙的语言真实地描绘了自己对公司咖啡产品的感受 , 一定能够打动消费者 。 殊不知消费者根本不知道这个“醇香世界 , 简约生活”到底是什么意思 , 也不知道“开启咖啡新时代”和自己的生活有啥关系 。
再比如一些功成名就的高管和创业家们 , 他们踌躇满志地站在写字楼的落地窗前 , 看着远处的车流 , 觉得自己拥有改变社会的伟大愿景 , “中国的XX , 更是世界的XX” , 他们自己都被这样的豪迈气魄感动了 , 必须要拿这句激动人心的话当作产品文案 。
殊不知 , 对于每天接受无数嘈杂信息、对你的公司毫不知情的消费者来说 , 你豪气万丈的口号可能并没有激起对方的什么感受—他们可能没有你一样波折的创业经历 , 很难体会到这句话背后的意义 。
作为一个“正常的人” , 其实只要想象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过程 , 就会发现这样的文案有多么不靠谱 。
假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情景 。
你某一天坐公交去逛街 , 下车后走进一个小巷 , 听到有人打麻将 。
然后你推开门 , 发现十几个人停下来看着你这个陌生人 。
这个时候你突然说了一句“把梦想照进现实” 。
你觉得别人会怎么看到你?我想大家会觉得你是神经病——我都不认识你 , 你怎么突然进来说这个!
我想在现实生活中 , 几乎没有人会这样“不说人话” 。 但是当文案工作者面对的电脑的时候 , 脑子就忘记了用户 , 忘记了用户根本不认识他 , 就开始自顾自地说“把梦想照进现实”了 。
而优秀的Y型文案作者往往会去真正地了解用户的A点 , 他们会想方设法知道“在用户的心目中 , 自己是什么” , 而不是“自己以为自己是什么” 。
要知道 , 对于不同的用户A点 , 所需要的文案并不一样 。 所以你一定要去了解用户的A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