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网赚“正经”起来,这款APP能踩到新消费增长的红利吗?( 二 )


让网赚“正经”起来,这款APP能踩到新消费增长的红利吗?

文章插图
参与活动的主要步骤品牌审核通过后用户就可以按照要求发布贴文以及 ins story , 并把自己的 ins 链接回传给平台 , 活动期间用户不能删除贴文 。 在这个活动中 , 用户拿到的 50 美元全部是正确参与活动后的奖励 , 刨去这瓶烧酒 15 美金左右的花费 , 用户能够获得 35 美金 。 但有些活动的要求会相对多样一些 , 他们会根据用户获得的点赞、评论数来分配奖励 。 JINRO 的活动有效时间在 7 月 12 日至 8 月 10 日 , 而品牌承诺的最晚付款时间是在 11 月 18 日 。
让网赚“正经”起来,这款APP能踩到新消费增长的红利吗?

文章插图
不难看出 , 用户要想真正拿到那笔奖励并不容易 , 主要是品牌方会对素材有一些要求、回款的周期也很长 , 上文那个例子要 3 个月左右 。 但笔者发现 , 每个活动经常会有提前关闭的情况 , 虽然拿不到钱的情况时有发生 , 但用户参与度仍然很高 。 从品牌方的要求来看 , 参与的用户更偏向一个日常的消费者 , 对于这些消费者来说「Partipost」更像是一个能够“免费”尝试新产品 , 甚至还能获得小额收入的平台 , 符合人贪小便宜的心理 。 上面 JINRO 的活动 , 奖励金额 50 美元 , 一瓶 Soju 15.75 美元 , 换算下来 , 用户在 11 月能赚到 200 多块人民币 , 虽说不高 , 但是谁能拒绝呢 。
让网赚“正经”起来,这款APP能踩到新消费增长的红利吗?

文章插图
活动推荐给用户的购买渠道再来从品牌侧看「Partipost」 。 在这一过程中 , 用户的身份是不断变化的 , 购买阶段 , 品牌可能直接就找到了一个直接完成付费转化的新用户;传播阶段 , 用户又变成了一个“听话的”传播渠道 , 去影响其“朋友圈”里的其他用户 。 减去用户购买商品的钱 , 品牌需要付出的钱/能够转化到的用户量 , 其实是一笔很划算的生意 。 而从品牌对传播渠道的分层来看 , 「Partipost」能够帮助品牌聚合一波比 KOC 体量还小但质量不错的的 C 端用户 , 帮助品牌弥补社群运营和网红营销难以覆盖的那一部分社交媒体活跃者 。 很多给出差评的用户表示 , 「Partipost」没有很好地满足创作者权益 , 其真正的服务对象是品牌 。 笔者认为的确如此 , 毕竟用户在整个活动中更像是品牌卑微的乙方 , 而品牌不旦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和更短的时间定位到高质量的品牌追随者、以多样的形式刷屏一波社交媒体 , 说不定还能获得不少新奇的宣传 ideas 。 至于「Partipost」本身 , 作为平台去桥接品牌和用户最重要的就是取得平衡 , 保障双方满意 。 对于品牌来说 , 自然是传播效果的可衡量 , 而对于用户来说 , 即参与用户是否收到款项等 。 这里面需要完善的细节有很多 , 用户和活动是否匹配、品牌如何更加准确地量化传播效果、整个活动流程的监控甚至督促付款的完成等等 。 显然 , 量化传播效果是最难的一个环节 。 其他都会有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 例如 , 为了让品牌活动与用户更好地匹配 , 「Partipost」将 APP 的第二个菜单设置为民意调查 , 一部分是关于用户的职业、月收入、喜好等基本问题 , 目的是为了促进用户补全主页信息 。 另外 , 「Partipost」开设了时尚、游戏、运动、宠物等多种话题的调查 , 一方面为了更好地为用户匹配合适的活动 , 另一方面也为平台邀请什么类型的品牌入驻提供参考 。 「Partipost」的盈利方式是从品牌给到用户的奖励金中进行抽成 。
让网赚“正经”起来,这款APP能踩到新消费增长的红利吗?

文章插图

让网赚“正经”起来,这款APP能踩到新消费增长的红利吗?

文章插图
「Partipost」关于用户喜好的调查界面笔者设置的地点是新加坡 。 但这些民意调查有不少是关于中国大陆的 , 「Partipost」对中国市场似乎很感兴趣呢 。 不过以国内新消费的火热来看 , 也再正常不过了 。 不过国内 KOL 与 KOC 的环境可能会让这样的 APP 发展不顺 。
让网赚“正经”起来,这款APP能踩到新消费增长的红利吗?

文章插图
「Partipost」有关中国的问卷二、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是东南亚?「Partipost」2016 年成立于新加坡 , 最新一次融资在 2020 年 7 月 , 完成了由 SPH Ventures领投的 350 万美元 A 轮融资 , 目前共融资 520 万美元 。 Jonathan Eg、Benyamin Ramli 和 Tony Jen 是「Partipost」背后的 3 个男人 。 三人曾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校友 , 共同在校时间应该是 2009 年至 2010 年 。 读书期间 , 三位创始人发现了 2 个趋势 , 一是社群流量的增长趋势 , 二是自动化广告的发展 。 但是品牌在引爆社群 UGC 内容创作上并没有做得很好 , 因此三位创始人决定创业 。 就从他们的家乡新加坡开始 , 后来在中国台湾和印度尼西亚设立分部 。 笔者在了解产品历史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点 , 就是在 2019 年 3 月-2020 年 3 月 , 产品一直没有更新、也看不到成绩 , 时隔一年之后 , 产品才有了变化 , 而在 4 个月之后完成了融资 , 推测应该是业务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 , 大概是转变成现在的业务模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