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过半防秋燥,宝宝润肺正当时 ! 请收好这些润燥粥方

今天是农历七月的最后一天 , 处暑已过 , 亟待白露 , 已经进入初秋的后半月 了 。
虽然长夏之末 , 暑气未消 , 白天气温依旧很高 , 似乎与盛夏无异 , 但早晚已有凉风起 , 能感觉到秋天的味道了 。
凉风起 , 是天地阳气渐收的表现 。 秋高气爽 , 燥气也随之而来 。 这种季节 , 脏腑娇嫩的孩子最易生病 。

初秋过半防秋燥,宝宝润肺正当时 ! 请收好这些润燥粥方

文章插图

小儿秋季调养重点:
润肺、健脾
秋主收:孩子爱生病?
敛阳做好了 , 抵抗力才强
相比夏天的万物繁盛 , 冬天的万物凋零 , 秋天显得平和、收敛 。 这时节 , 天地阳气趋向收敛 , 人体内的气机也开始由盛至衰的转变 。 这种转变在幼小的孩子身上会更明显 。 因此 , 入秋后 , 家长就要开始给孩子收敛阳气了 。
此时将阳气好好藏在孩子体内 , 入冬后孩子才有足够的阳气抵御寒冬和外邪 , 只有少生病 , 才能为来年的生发积蓄能量 。
秋季孩子阳气敛藏得好 , 来年体质就能有比较大的改善 。
秋主肺:孩子容易咳嗽?
要润燥 , 要健脾 , 要养肝
秋日肺金当令 , 肺气盛 。 在我们的五脏六腑中 , 肺是“娇脏” , 喜润恶燥 , 不耐寒热 , 容易被外邪入侵 , 尤其在秋季 , 肺更易为燥邪所伤 。
燥邪当前 , 给孩子润肺是首位 。
中医认为 , 肺金克肝木 , 意思是肺气太盛容易伤肝 。 而肝气一旦受损 , 将会直接影响到脾 , 导致脾土郁滞 。 脾土生肺金 , 脾土受损 , 便无法充旺肺金 , 也会反过来伤肺 。 因此 , 我们在润肺的同时 , 还要兼顾养肝 。
秋天肺气盛 , 脾与肺的关系最为密切 。 脾负责把吃进去的食物变成营养 , 运化成身体需要的物质;肺则负责疏通管道 , 让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或者排出 。 肺疏通管道能防止内湿的形成 , 而脾最怕内湿 , 所以要健脾 , 同样不能忽视肺的调养 。
肺最怕的是干燥 , 而秋天的气候正是特别燥 , 所以这个时候 , 我们要想通过养护肺来达到健脾的效果 , 就不能祛湿太过 , 同时也应润燥 。
我们知道 , 如果脾失健运 , 水湿就不能气化 , 就会凝滞聚结成痰 , 把管道堵塞住 。 严重者 , 痰随气逆 , 犯肺而咳 。 这个时候 , 对于一些很容易咳嗽 , 咳起来就很难痊愈 , 甚至有哮喘的孩子 , 就不能只润肺化痰 , 还要重视对脾的运化功能 , 尤其在秋天 。
初秋过半防秋燥,宝宝润肺正当时 ! 请收好这些润燥粥方

文章插图

学会辨秋燥秋燥 , 也分温与凉 , 外与内中医认为 , 秋燥分为温燥和凉燥 。
初秋的燥邪 , 往往因为还带有夏暑的余热 , 燥与温热结合 , 为温燥 , 表现为发热、头痛、干咳少痰、咽干口燥、小便量少、大便干结 。
到了深秋 , 又因临近冬天 , 久晴无雨 , 天气变得又冷又干 。 燥与寒结合 , 称为凉燥 , 也称为寒燥 。 孩子凉燥发烧的症状不是很明显 , 但是怕冷少汗 , 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痰白而稀 。
温燥和凉燥都是外燥 。 但到了深秋 , 大多数没有做好防燥措施的孩子 , 就会转为内燥 。
内燥是由于阴血津液耗伤出现的燥证 。 体内阴津血液不足 , 不能滋润濡养五脏 , 孩子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 最常见的有:
口鼻干燥: 比如早晚的干咳 , 咳嗽但是没有痰 , 或者痰少而黏;
大便干结: 大肠失于濡润 , 糟粕内停而形成便秘;
手足心热: 没有津液的濡养 , 原本脾虚的孩子更容易阴虚火旺 , 手脚心都比较烫 , 实际上又没有发烧;
容易“上火”: 肺阴不足 , 燥自内生 , 往下就会灼伤肝肾 , 严重者还会燥热化火;
睡觉流虚汗: 虽然天气转凉 , 但是肺卫不固 , 固阳的能力下降 , 孩子睡觉的时候反而会流很多汗 , 进一步伤津 , 情况就会更严重了 。
防秋燥秘籍:早餐多喝粥
初秋过半防秋燥,宝宝润肺正当时 ! 请收好这些润燥粥方

文章插图
对付小儿秋燥 , 家长要以给孩子补足水分为主 , 可以适当吃一些水分丰富的水果 , 或者多饮用温开水、淡茶、豆浆、牛奶等饮品 。
避免或尽量少吃过咸、过甜或者烧烤类食品 , 以免引起津液进一步耗伤 , 徒生内热、内燥 。
预防温燥 :
在饮食上须以清热滋润 为主 , 除滋阴润燥外 , 还需清泻肺热 , 可食用百合粥、银耳粥、莲藕排骨汤、银耳杏贝汤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