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风俗


家乡风俗

文章插图
家乡风俗第1篇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吟诵着辛弃疾*这首《青玉案 元夕》 , 不知不觉元宵节又到了 。
听*说,她小时候*元宵节最少不了*就是花灯 。她有一个哑伯 , 扎出*花灯整个村子里无人能比 。手指灵动地上下翻飞 , 细细*篾丝就弯成了圈,绕上了线,变成了“兔子”滚圆*身体 , 胖胖*耳朵 。用不了几分钟,一个篾丝搭成*“兔儿灯”就初步成形 。接着,便是给它糊上各**纸,每一只“兔子”都五彩缤纷,与众不同 。最后还不忘点缀一番:画一双红红*眼睛 , 贴一张小巧*三瓣嘴,围一身剪成须状*皮毛,安两对木制**子 。不一会儿,一个活灵活现*“兔儿灯”就诞生了,让*爱不释手 。一到元宵节晚上,*和她*伙伴们便拉着“兔儿灯”在村路上行走 。无数*“兔儿灯”像点点繁星,蜡烛绽放着亮丽*光,映照在孩子们*脸上,化成了欢乐和幸福荡漾在心间 。
在**记忆中,最难忘*就是元宵节*夜晚“照田宅” 。吃过晚饭,几个孩子在大人*带领下,扛着早已扎好*稻*把,来到自家田里,点燃火把 。孩子们在田间飞奔着,欢笑着,火把像一条条火龙,吐着火舌,照亮了田间*每一个角落,田里火光环绕,夜空因为有了那一簇簇耀眼*花苗富有生机 。这**火把不仅寓意着害虫被驱走,也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 。虽然夜已深,可大家却久久不愿离去 。那点点火光在田间闪耀着,闪耀着……
而在我*记忆中,元宵节又留下了多少影子呢?还记得三年级*时候 , 学校里举行了“欢欢喜喜闹元宵”活动 。教室里,我们搓着汤圆,虽然手上、身上全是白花花*米粉,但心里却乐开了花 。*场上*起了许许多多*彩灯,它们在风中摇摆着,洋溢着喜庆*气氛 。同学们在琳琅满目*彩灯之间穿梭,一个个笑语盈盈地欣赏着 。在彩灯之间*着一条条灯谜,同学们有*仔细地思考着,有*几个围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还有*猜中了就兴高采烈地去兑奖 。整个*场成了一片欢乐*海洋,我也快乐地在人群中穿梭着,在彩灯间流连着 。这个充满欢声笑语*元宵节给我*童年生活画上了绚丽*一笔 。
岁月*脚步匆匆 , 它把元宵节又带到了我们身边,可那些曾经*欢乐却在悄悄流逝 。我多想像**小时候那样拉一回“兔儿灯”,照一次“田宅”,再欢欢喜喜地闹一下元宵,找回难忘*记忆 。
家乡风俗第2篇
烧塔 。燃塔是潮州部分地方一种中秋夜孩童常玩*民俗游戏活动 。它起源于何时,不得而知,但是清代潮州各县、府志对此却或详或略,多有所记载 。清·顺治《潮州府志》中说:“中秋玩月……儿童燃塔为乐 。”清光绪《潮阳县志》也说:“(中秋)儿童则聚瓦片结小塔燃之 。”
在中秋节这天下午,有烧塔*型*瓦塔直径却有两米多,高三四米 。叠砌*方法是:取来几块旧墙土砖或石条砌成塔基,然后找来几块砖头,砌成一个瓦塔门,用旧瓦片从塔基逐层砌起来 。架瓦片时注意留空隙,二片瓦之间留一空隙,第二层就在下层*空隙处叠起来,依次砌上去 。在叠砌时逐渐收缩,成塔状,最后出现塔尖,用一砖片盖于塔尖 。塔*一般*有一根较粗*木条做塔心 , 烧塔时可以不断*保持火势 。砌塔时下面要留有“灶口”,并用柴*填实塔里 。黄昏时分,孩子们便把柴*点燃 。燃至夜半,熊熊烈火从砖瓦*缝隙向天上窜 。这时,他们又将准备好*松香、食盐、硫*和鞭炮往塔里撒 , 发出噼啪作响之声和蓝*火焰,被烧得通红*塔身与明月交相辉映 , *壮丽,令人叹为观止 。
潮州民俗*中秋烧瓦塔有两层意思:一是纪念元朝末年潮州*只燃放烟火为约,作为杀掉元兵**;二是因潮音瓦与“蚁”同音,烧瓦塔读成烧“蚁”塔,把蚁烧死 。俗称中秋烧塔会把各家各户*蚂蚁烧去,来年不再有蚂蚁或减少蚂蚁*为害 。
家乡风俗第3篇
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总盼着过节 。春节和中秋是家乡最受重视*两个节* 。或许是因为那时候生活水平比较低,只有过节时家里才会改善一下生活;或许是一到过节就放假,总会搞一些娱乐活动,自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换蛐砹秸呒娑兄?。总之,过节忙*是大人 。但大人们忙归忙,每到过节也都有一种心情*放松 。当然 , 最高兴*还是我们这些无忧无虑孩子 。
春节*时候,虽然恰逢农闲 , 但总感觉每年都是忙忙碌碌* 。惟独中秋,给人一种特别*欣喜,一种心境*安歇,一种特别*想往 。后来想起来 , 似乎是心绪不同使然 。
【家乡风俗】我喜欢中秋*意境 。那既是收获*积蓄 , 又是收获*开端 。说她是积蓄 , 是由于夏收才过不多时候 。说她是开端,是因为秋天迈着她硕果累累*脚步迎面而来,融着人内心即将收获*欣喜 。我想惟有经历过乡村生*验*人,才会有这种情感、心境和内心深切*感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