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三 《论语》读后感1500字


范文三 《论语》读后感1500字

文章插图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 , 字仲尼 。儒家学派*创始人,经典传世之作《论语》,包罗万象,令人无一不回味无穷,否则,何以留芳千古,为世人所称道呢?
《论语》之所以称得上是经典,是因为它将**国宝级别*人物——孔丘 , 所言所行完完全全*记录了下来,真正*讲述了**以来所传承*正统学派*真谛,而且 , 其中大部分还被现代华夏儿女所沿用着,不失为历经风霜而留其真谛 。
孔子**主张是“礼”和“仁”*学说 。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 , 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服从 。他所说*“礼”,是一种*秩序 , 他所说*“仁”,是最高*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等级之分* 。动荡不安*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主张 , 孔子也没有被重用 。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 , 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68岁*老人了 。但孔子用他晚年*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
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 。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原则是尊尊与亲亲 。为了贯彻亲亲和尊尊*原则 , 孔子提出“正名”*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作为“正名”*具体内容 。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 。在等级森严*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关系是*“礼”来维持* 。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人和事进行批评 。如他批评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也 , 熟不可*也?”(《论语·八佾》)鲁国**,凡事不可偏激 , 也不可太淡薄,所以我们正需要一个态度去对待这些无法分化*特别明确*事情 , 那就是中庸之道 。
【范文三 《论语》读后感1500字】《论语》作为我国文学艺术*瑰宝,对于我们来讲实在是太重要了,对于它,世*抱着神圣*态度去品读,也是我们华夏五*历史*一大见证,也是历史上不可动摇*一部分,被世人所称道,《论语》不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