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逛逛有什么用,淘宝逛逛模仿抖音小红书

听闻淘宝换slogan了, 要换做是以前, 如此事件应会刷屏轰动, 现在却是寂寂无闻 。 要不是朋友圈看到的两篇投放的雄壮软文, 我也可能没有注意到 。
淘宝换slogan没有刷屏, 要么是公司低调, 要么是用户可能真不关心这个, 当然, 更可怕的可能——大家其实对淘宝已经不那么在乎了 。
淘宝近几年的品牌变化, 开始时“淘你喜欢”, 后来成了“淘!我喜欢”, 再后来是, “上淘宝, 淘到你说好”…这一次, 好像改成了, “太好逛了吧”…
如果不是专业从业者, 谁会发现这些改动?对普通用户来说, 淘宝就是淘宝, 至于你们口号怎么改, 那是你们的事, 顶多就是脱裤子放屁一般 。 用户不在乎你的口号是什么, 在乎的是你的产品设计体验好不好, 淘宝的体验, 一个是逛街, 一个是购物 。 至于其他, 都是在这两个基础功能上的延伸, 究竟哪些是用户真正需要的, 这个需要不断测试 。
一位前支付宝的朋友吐槽说, 基本上换个领导就换个slogan 。 这番话不知真假, 相信也是意气之词, 但可以肯定的是, 这次改成“太好逛了吧”, 核心指向是“逛逛” 。 可以视为对用户潜在心智的植入, 也可以视为对内的“邀功”吧 。
逛逛诞生至今, 运营思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外部直观感是, 从“抄小红书”变成了“抄抖音”、“抄快手” 。
客观来说, 淘宝的确需要一个内容渠道来承载商品的转化和种草宣发, 逛逛的出现, 也可以理解为小红书、抖音、快手崛起后的“应激”表现 。
作为一名内容行业从业者, 我对一个平台能否成功, 有一个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判断方式, 那就是这个平台是否给一批MCN牌照做代理 。 基本上采用代理模式的, 都做不成 。 逛逛, 甚至更早的淘宝内容体系在2018年左右开始采取了牌照制, 这也是淘宝内容体系开始衰落的节点——不要以淘宝直播的数据来驳斥“淘宝内容体系没有衰落”, 淘宝直播诞生了薇娅这样的超级大号, 本身就是其战略和运营思路的重大失误, 负责人跑去薇娅公司任职本身就说明了淘宝直播的失误 。
为什么MCN机构牌照、代理制度意味着内容平台做不起来呢?答案其实很简单, 尽力工作和尽心工作, 两码事 。 牌照和代理制度, 核心是拉人头, 完成KPI指标, 并且这里也存在寻租空间, 更为重要的是, 这对内容创作者是盘剥, 提高了入驻门槛 。
淘宝曾有的魅力和活力就在于, 淘宝是创业门槛极低的平台 。 这种牌照制、代理制无形中加高了创业门槛, 把有想法的人拒之门外 。 形象点说, 代理制和牌照制更像是计划经济、计划模式, 它要的可能不是过程和结果的最优最有效, 它要的只是最终一系列的数据, 完成KPI 。 一个平台一旦出现把脏活累活交给代理来冲数据冲业绩, 其实也是极其危险的一个信号 。
抖音、头条、微信公众号、小红书, 在内容创作领域都保持了极低的准入门槛, 这也是这些平台能够不断涌现出创业者的原因之一 。 至于淘宝, 大家不妨回忆下, 淘宝这几年诞生过任何一个“内容网红”么?
同样的, 原来支付宝做社区, 近期优酷做“优酷号”、知乎做视频、百度做视频, 也都是牌照制、代理制, 以我的判断, 都是很难做起来的 。
淘宝从2015/2016年开始发力内容, 坦白说, 兜兜转转这么多年, 成绩不小, 但更多的应该是失策和失败 。 淘宝的内容体系, 这几年走马灯一样换负责人, 没有固定战略, 没有内容定力, 有的只是一味的跟着市场走 。 体现在这几年尤为明显的是, 先“废掉”或者抛弃原来成长的一批, 然后外部重金邀请一批成功的网红入驻, 玩了一段时间, 这批人玩不转了, 再去邀请一批网红入驻, 再换一批 。 从抖音红人到快手红人, 再到B站UP主、小红书达人…只有自己长出来的才是自己的肉, 如果买进达人就能把内容生态搭建好, 腾讯应该不会失去短视频, 毕竟腾讯比淘宝更有钱 。
内容的短视, 缺乏定力, 背后指向一个是淘宝做内容的起点和初心, 一个是完成内容目标的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说白了, 淘宝为什么要做内容, 如何设置更好的KPI, 以及, 你要为内容生态愿意付出多少时间 。
一位原来的小二说, 内容化在淘系要服务于商家, 注定玩不过资讯起家的平台 。 这一说法看似有其道理, 但其实, 更像是开脱 。 在既定的“内容服务商家”的前提下, 淘宝其实也完全有能力做好内容的, 小红书的内容就是指向商品和交易的, “毒”的内容也是服务商家的 。 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