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东第一小学 林东一小

林动第一小学(林动第一小学)
林学校是1928年初夏在内蒙古巴林左旗镇兴建的一所小学 。它最初是由当时林动街的富商马振武创办的 。东启文学校的建立和发展对巴林左旗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

三个时期,学校名称改了七次,但初心不变 。

林办学校还不到20年(1928-1946) 。虽然时间不长,但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华民国、伪满洲国、抗日战争胜利和解放初期 。学校的名字改得很频繁,多达7次 。民国二十三年(1928年)创办时,称“林动街小学”(蒙汉联合学校) 。1930年,增设高小班后,称“林动街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 。1933年,日本侵略者入侵林动街 。第二年(1934年),蒙古班分赴北山创办林动街第一初级中学,原校更名为林动街第二初级中学,简称“二中” 。1938年,伪满洲国实行“新学制”,分为“4.2”段 。小学阶段(前四年)叫国学,高三阶段(后两年)叫国学,一个学校两个名字 。第二所学校更名为“巴林左翼旗帜公共启蒙中心全国优秀学校”和“巴林左翼旗帜”它被称为童启文学校 。1945年8月,日伪垮台后,学校停办,10月,林动文琪学校恢复 。1946年6月更名为林动第一小学,9月更名为林动第一完全小学 。

文琪学校东排教室照片
文琪学校建于民国时期,当时林动还是一个远离现代文明的地方 。一些仁人志士,如马振武、王凡等人,怀着“创业”的志向,在巴林草原创办了第一所公立小学,并一步步发展起来 。但好景不长 。学校刚发展5年,侵华日军就踏上了巴林草原 。在殖民统治下,学校实行的是带有中国传统教育性质的特殊教育,即在日本奴化教育的压力下,采取迂回策略,回避现实,表面应付,实际上还是同一个人,在“夹缝”中生存发展 。十余年来,这所学校在逆境中奇迹般地发展,成为塞外巴林草原颇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学校 。学校的规模、学生人数、教学质量在当时都是一流的 。为巴林草原、祖国解放、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 。
中华民国(1928-1933年)
巴林左翼旗是1917年从右翼旗中分裂出来的 。民国七年(1918年)开始开垦 。到1927年,全旗汉族人口已达五六万人 。因为地处祖国北部边疆,而且是最初的垦荒地,文化教育极其落后 。没有公立学校,只有几所私立学校 。超过195%的学龄儿童不能接受适当的教育 。当时林动地区尚未征收土地税,也没有办学经费 。然而,一些有志之士开始筹划办学 。1928年,在著名人士马震等人的主持下,林动行政公署几经商议,决定在林动街创办一所公立小学 。

马振武
经行政局局长苏泽民提名,一位先生推荐,师范毕业的马振武受命担任办学筹备委员会主席 。于是,马振武组织了一次会议,会上决定借用海林北子寺(山青寺)的僧舍作为校舍,集资购买桌椅、黑板等教学设备,并从外地招聘教师 。马振武被任命为理事会首任校长,王帆被校长任命为监事长(即院长) 。
王凡是建平县中学的督学 。他毕业于天津一所水产学校,在燕京大学(现北京大学)学习了两年 。他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专科生 。王帆到后,协助马校长商讨办学大计 。他们将林动第一所公立小学命名为“林动街小学”,然后开始了各项具体工作 。
第一,请老师 。最初招收的教师有马德良、马、史景秋,精通四书五经的老先生,赤峰中学毕业的鲍杰民、孙、李文玉,开鲁中学毕业的陆若愚、等人 。
第二,筹集资金 。当时办学经费一部分来自烟酒税附加税(20%),由林动管理局支持,不足部分由家长和马振武承担 。马振武自言自语道:“我家从民国17年秋开始煮锅酿酒,获利颇丰 。我们可以随时把垫子借给学校 。2000年我把校长的位置交给王帆的时候,给了银洋5000多块钱 。”

王凡
然后,招生 。当时招收了100多名学生,有蒙、汉、鲜、回学生,其中有寄宿生 。
开学前,我真的做了充分的准备 。开展人员分工、师生住宿、教学和学生管理、财务等事宜 。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准备,所有的工作终于在1928年春天准备就绪 。
1928年初夏的一天,巴林左旗第一所公立小学正式开学,并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 。开学后,学校进入正常教学 。1930年,学校增设了一个高级小学班,有13名教师,180多名学生 。1931年,王一伦申请到赤峰任教 。王一伦是赤峰市翁牛特旗人 。他于1927年毕业于赤峰中学 。毕业后在赤峰官厅学校任教 。1932年,马振武任巴林左奇商会会长,王帆接任会长 。马振武、王凡联名推荐王一伦为监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