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文案的5个方法 怎样撰写文案?( 二 )



“我从未读过《经济学人》”
一名42岁的管培生说 。
02
让用户更容易理解
文案的核心,首先就是应该帮助用户更轻松更方便的理解传达出去的信息 。
可能一个词,你脑袋里面有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精彩华丽的辞藻,有大量千奇百怪的知识点......

你很牛,但是你的用户容易理解吗?
有一个概念叫 “知识的诅咒”,说的是当你获得某种知识后,你就很难想象别人不知道这种知识时的情景 。
特别是在文案的时候,这种 “知识的诅咒”一不注意就会表现出来,总是觉得:这个常识用户应该都知道了,不用怎么介绍;那个专业概念用户也应该懂,不影响阅读 。

但现实是,大部分用户还真的就是不知道,你觉得他懂而已,实际上用户理解很费劲 。
这就得说到文案的信息密度 。
你可以理解为文案中针对目标用户的信息量大小 。 它与文案可读性息息相关,很多文案看不下去未必是因为质量差,也可能是它的的信息量太大 。

当你的文案中有足够的知识点、给用户提供了一些新的信息,其可读性与信息密度呈正相关 。 但当章知识点太多、内容太难懂、观点太难理解,信息密度太大,它的可读性就会非常糟糕 。
理解起来都费劲,多看两眼脑壳都疼,还何谈喜欢 。
那么,如何让你的文案更具可读性且容易理解呢?
核心就是合理的去控制自己文案的信息密度 。
当信息密度太低,就让用户更想看下去,你可以:

1、嵌入金句——在文案中加入一些金句,事半功倍,不仅更能触达用户的情绪点,也能增加文案的信息密度,不至于那么平淡 。
2、增加知识点——文案可以适当增加新知识点,创造用户信息缺口,让文案不那么空洞 。
3、引入新信息——文案中可以加入新的概念,引起用户的好奇,欲要卖米饭,先制造饥饿感 。 特别是那些用户不知道却又想要知道的东西,这才是重要信息 。
4、逆向思维——就是加入不同角度的信息,打破用户熟悉的声音,提出各种不一样的观点 。
5、制造反差——文案可以通过对用户某个熟知的认知进行非常规解读,形成与他预期的反差,而这种反差其实就是信息密度 。
......
而信息密度过高,就要有意识的降低密度,让用户更轻松理解 。 你可以:
1、使用短句——简洁明了,易于阅读,它会让叙述紧凑,产生不错的张力 。
2、描述细节——一堆模糊不清、抽象的信息很难让用户建立认知 。 而细节的东西越多,就越容易阅读 。
3、场景化塑造——场景是具象的,用户能够轻松接收我们要传达的信息,而且还能让人触景生情 。
4、多关联熟悉事物——利用用户已经理解的事物,来描述未知事物,能够让人短时间理解文案信息 。
5、多讲事实——讲事实才更显真实,读的人更能感同身受,这样的文案信息密度更低 。
6、多讲故事——讲自己的故事,讲身边的故事,讲听说的故事,故事确实有把用户带入到场景的强大力量,他会聚精会神的听你讲完 。
7、多用动词和具体名词——动词是最容易让用户在脑海里浮现画面的,具体的名词也是,别动不动就用形容词,只会让本就复杂的文案更加无感 。
......
这些方法大家都可以在平时写文案时多用用,你会发现,真的会有改变 。

03
让用户阅读更流畅
如何让用户在阅读文案,特别是长文案的时候更顺畅?

这里老贼有3点建议:
1、文案战略的构建
写文案前,一定要先完成整个文案目标战略的构建,这是很多文案人缺失的 。
也就是在开始写文案之前一定要知道对方真正的核心需求是什么,希望你的文案达成什么目的,这是首先需要做的 。

然后你要基于这个核心需求,以及对用户的洞察,规划好这篇文案的切入点,并明确这篇文案要达成的目的 。 有个这个风向标之后,你整个文案的所有元素就要围绕这个点去推进 。

很多人写文案就是想到哪写到哪,天马行空,没有规划,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完成什么目标,甚至写完自己都不知道在讲什么 。
那用户看起来当然就是磕磕绊绊,不顺畅 。

建议大家在思考这个文案规划时,可以尽量细化 。 比如:

你的文案的脉络是什么?你准备如何层层推进到你的目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