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实习报告怎么写 建筑见习期工作小结( 三 )


建筑与社会
社会生产方式影响建筑 , 如北京故宫 , 颐和园 , 淮安清晏园中等古建筑 , 都采用是木结构 , 这说明了社会生产了对建筑的限制 , 那时候没有钢材 , 水泥的建筑材料 , 落后的技术造就了豪华的殿堂 , 建筑大部分采用了天然的材料 , 沿用数千年之久的木结构构架形式没有多大的改变 。
社会思想意识民族文化特征影响建筑 。 如北京故宫 , 建筑中的龙凤纹祥只能用来象征皇帝和皇族 , 建筑的形制、屋顶的样式要等按等分级 。 因为我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中 , 地位的世袭制度 , 官爵的等级制度都对古代建筑产生了巨大影响 。 还有古建筑上的雕刻、绘画也反映了我国当时的民族文化 , 如在古建筑中则常常通过匾额、楹联强调建筑的主题 , 用题名的方式点出这个建筑环境的诗情画意 , 表现了建筑与文学文化的密切联系 。 。
建筑与形象
曾经思考怎样的建筑才能向人们展示一个好的形象 , 通过这次建筑认识实习和查阅相关的资料 , 知道了建筑的形象离不开尺度、对比、韵律和均衡 。 如人民英雄纪念碑采用了我国传统的石碑形式但并没有将它们简单地放大 , 而是仔细地处理了尺度问题——基座采用两重栏杆 , 加大碑身比例 。 因而显示了它的实际尺寸;又如人民大会堂门廊 , 水平方向的韵律感;如颐和园乐寿堂院墙 , 灯窗与栏杆不同疏密的重复 , 节奏轻快活泼 。
此外 , 我认为 , 建筑形象和建筑空间有密切的关系 。 我国传统建筑中 , 用木隔断分割空间 , 这样显示的轻巧感增加了与邻室的空间联系;像颐和园的长廊 , 以廊柱作垂直限定 , 空间界限模糊 , 既分又合 , 融为一体;又如故宫太和殿以三层凸起的汉白玉台基层层内收 , 强调其庄重雄伟与强烈的稳定感 , 同时也扩大了建筑的空间领域 。 另外 , 空间序列的安排对建筑形象也有重要影响 , 天安门、端门、午门造成了形体和空间上的类似与重复 , 太和殿宏伟的体量构成这一序列的高潮 。 北京故宫主轴线上的外三殿所形成的时间-空间序列:金水桥是这一空间序列的“前奏”;天安门、端门、午门以及其所处的狭长院落造成了形体和空间上的反复“收”、“放”和相似重复;午门以其三面围合的空间预示着另一个“乐章”的开始;新乐章开始 , 金水桥又一次重复前奏 , 但院落空间变大变宽;太和门在收的同时 , 通过台阶的上和下 , 预示着高潮的到来;进入形状重复但规模扩大的太和殿主院落;太和殿宏伟的体量、高大的台基、开阔的空间 , 构成这一序列的高潮;中和殿、保和殿及其院落 , 在形体和空间的相似重复中逐渐减弱 , 接近尾声 。
建筑与历史
万事万物都离不开历史 , 建筑也包括在内 , 从原始社会的山洞鸟巢 , 到古代的木结构建筑 , 再到现代建筑 , 都见证了历史的演变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建筑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没有了古代建筑一步步地发展也没有现代建筑的宏伟、先进 , 技术离不开生产的发展 , 国家大剧院 , 首都博物馆 , 鸟巢 , 水立方的成就归功于现代生产力的发达和科学技术的先进 ,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 更多顺应时代潮流的建筑将不断涌现 。
总结
在这次建筑认识实习中 , 通过参观各种建筑和观看各类建筑图片 , 了解了各种建筑的功能、形态、色彩 , 了解了古代和现代各类型建筑特点 。 最让我高兴的是我对建筑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增加了很多 , 建筑很有内涵 , 随着对它的深入了解 , 就越想了解它 。 以后我要更多的出去认识更多的建筑 , 更多的了了解建筑 , 把建筑学学好 , 尽自己所能 , 从事自己喜欢的建筑事业 。
通过4天的认识性实习 , 我初步的的了解了房屋的构造组成、构造原理及构造方法 。 进一步提高对建筑文化、建筑知识以及建筑施工、建筑材料的认识 , 巩固和扩大所学理论知识 , 提高学习积极性 。
下面就实习与理论知识结合及得到的收获做一些总结
一、(1)结构形式
当今的建筑主要采用的是框架结构或者是框架剪力墙结构 , 砖混结构也采用但用的比较少 。 我们所参观的两个施工工地都采用的是框架---剪力结构 。 它是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两种体系的结合 , 吸取了各自的长处 , 既能为建筑平面布置提供较大的使用空间 , 又具有良好的抗侧力性能 。 这种结构是在框架结构中布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 , 构成灵活自由的使用空间 , 满足不同建筑功能的要求 , 同样又有足够的剪力墙 , 有相当大的刚度 , 框剪结构的受力特点 , 是由框架和剪力墙结构两种不同的抗侧力结构组成的新的受力形式 , 所以它的框架不同于纯框架结构中的框架 , 剪力墙在框架结构中也不同于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