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惊蛇的寓言故事原文 打草惊蛇的意思是什么

打草惊蛇的意思是什么(打草惊蛇的寓言故事原文)

打草惊蛇的寓言故事原文 打草惊蛇的意思是什么

文章插图

打草惊蛇
‖原文‖
疑以叩实 , 察而后动;复者 , 阴之媒也 。
‖译文‖
发现可疑情况就要弄清实情 , 只有在侦察清楚以后才能行动;反复了解和分析敌方的情况 , 是发现阴谋的重要方法 。
‖计名典故‖
打草惊蛇出自唐朝段成式的《酉阳杂俎》 , 原文是:“王鲁为当涂令 , 颇有资产为务 , 县民连状诉主簿贪贿 , 鲁判曰:‘汝虽打草 , 吾已惊蛇 。 ”这是说南唐王鲁做当涂县(安徽境内)县令时 , 贪赃枉法 , 总寻思如何增加资财 。 他手下的人更是贿赂公行 。 老百姓向王鲁告他的主薄(秘书)贪污受贿 , 王鲁见了状子所列条条罪款 , 件件都与自己有牵连 , 慌得没了主意 , 竟在状子上批示说:“汝虽打草 , 吾已惊蛇 。 ”意思是你们虽然打的是“草”(指主簿) , 但我却像在草丛中的蛇一样 , 惊恐万状 。
“打草惊蛇”作为一种优势之计 , 运用在军事上是指军事统帅在未弄清楚敌方虚实的情况下 , 要善于旁敲侧击 , 对敌军情况了如指掌再部署兵力 , 予以击破 。 《孙子·行军篇》特别强调这点:进军路上遇有雄关险隘 , 池沼苇荡 , 密林深草的地方 , 必须慎重行事 , 派出兵力反复侦察 , 因为这都是敌人可能设下埋伏的地方 。
公元523年 , 北魏汉野镇(内蒙五原北)的士兵 , 忍受不了镇将的残酷奴役和剥削 , 在韩拔陵的领导下举行起义 。 三十六计之打草惊蛇
北魏末各族人名起义图
第二年五月 , 起义军以排山倒海之势连续攻克了北魏几座重镇之后 , 浩浩荡荡奔五原(内蒙古包头西南)而来 。
五原并不是险要之地 , 只是几座不高的山交错排列在一起 。 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起义士兵们都认为五原肯定不会出现敌情 。 韩拔陵毕竟是将官出身 , 熟悉兵法 , 深知在不明情况下莽撞行事 , 是败之根由 。 他让部队停止前进 , 暂时原地扎下营寨 。 他找来十二个精干得力的士兵一起研究地势 , 然后要求他们装扮成当地牧民 , 设法打探五原山区有无北魏伏兵 。
【打草惊蛇的寓言故事原文 打草惊蛇的意思是什么】十二个壮汉相聚在一起 , 他们又经过一番周密、细致的策划 , 一场“打草惊蛇”的表演终于在古老的草原上拉开帷幕 。
深邃的天穹下 , 是无尽的沙漠 , 马蹄声起 , 尘土飞扬 。 十二个蒙古族“牧民”骑着马直奔五原山脚 。 他们下了马 , 选了一块干净的草地围着一个圈子坐下来 , 中间烧起一堆大火 , 把他们刚刚打来的野禽从马头上取下来 , 放在火上烧烤 , 顿时 , 浓浓的香味弥漫空间 。 他们大块大块撕扯着吃 , 大口大口地灌着酒 , 又是唱 , 又是跳 , 足足闹了两个时辰 , 他们醉了 , 开始是骂娘 , 继而是动拳 , 你打我 , 我打你 , 互相厮缠在一起 , 瓶子砸了 , 火滚灭了 , “牧民”们也像一摊软泥 , 一个个醉倒在地上 , 呼呼大睡 。
这一切 , 被埋伏在山峰两侧的北魏将士都看得清清楚楚 。 开始 , 北魏将帅以为是起义军的探子 , 马上传令下去:“非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能暴露目标 。 ”但事情的发展不但使士兵们迷惑 , 连将帅本人也如掉进五里雾中 , 辨不清真假 。
“如果他们真的是牧民 , 横卧在这里 , 岂不误了我的大事吗?”十二个“牧民”仍在呼呼大睡 , 酒气熏天连魏兵都能隐隐闻到 , 不时 , 他们中间杂着一两句胡话 。
将帅沉不住气了 , 马上派出几名士兵前去叫醒他们 , 叫他们赶快离开 。
“蛇”终于被惊动了 , 十二个“牧民”假装醉态 , 又和劝他们离开的士兵胡闹了一番 , 才翻身上马离去 。
韩拔陵得到这些详细情况 , 立刻部署作战计划:全军分兵三路 , 左右两路 , 迅速向两侧分开 , 隐蔽起来 。 中路由他亲自率领 , 做出后退的样子 , 并且故意大张旗鼓地让敌军知道 。 北魏兵果然上当 , 探马探知这一情况后 , 伏兵尽起 , 追赶临阵逃跑的起义军 。 等到魏兵冲进埋伏圈 , 左右两路同时杀出 , 韩拔陵率中路人马掉过头来 , 三面来攻 , 魏兵大败而逃 。
义兵此番动作 , 就是“打草惊蛇”计策的巧妙运用 。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点启发 , 两军对垒 , 在没有明了对方的情况下 , 有意识、有目的地去“打草惊蛇” , 可以促使对方惊慌失措 , 显露原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