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的风俗和禁忌 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

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正月十五的风俗和禁忌)

正月十五的风俗和禁忌 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

文章插图

如果说春节是一场热闹喜庆的大戏, 那么元宵节无疑是这场演出的压轴节目 。 在这个热闹非凡的日子里, 有宋代欧阳修“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的浪漫之情, 也有唐代诗人苏味道“火树银花合, 星桥铁锁开”的热闹之景 。
【正月十五的风俗和禁忌 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元宵节作为春节过后首个重要的节日, 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 相传, 元宵节和古代印度的“新年”有关, 印度人在过年时有“燃灯”祈福的习俗 。 后来这种习俗随着佛教从西域传入了中国 。 在汉明帝时期, 因汉明帝信奉佛教, 因此每至正月十五, 宫廷中都会“燃灯表佛”, 这是元宵节点灯最初的雏形 。 后至汉文帝时, 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 到了隋唐时期, 这种燃灯的习俗演变成了元宵赏灯, 并且场面空前盛大 。
元宵节是个“狂欢”的节日, 自古就有许多传统习俗被大家广泛延传, 如吃汤圆、放烟火、猜灯谜、耍龙灯等等, 但除了这些庆祝活动也有不少民间风俗与禁忌, 如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和不合时宜的事情, 其中老祖宗留下的这“3忌6做”要知道, 多多了解, 为自己和家人积福增运, 寓意诸事皆顺 。
正月十五元宵节要做的6个习俗
习俗一:祭祀神明、祖先正元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在汉武帝时, 正月十五上元节需祭祀“太一神”, 《资治通鉴》中有记载:上元燃灯, 或云以汉祠太一自昏至昼故事 。 民间还认为上元节是天官赐福的日子, 所以正月十五需要燃灯供奉天官祈盼福运 。 另外按照民俗, 初一、十五都是祭拜的日子, 需要“焚香摆供”祭奠祖先, 例如元宵煮好后先敬祖先, 焚香磕头, 祈福保佑, 然后阖家团聚, 共享天伦 。
习俗二: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是民间的重要习俗, 元宵最早称为“浮元子”, 在古时, “元”意指开年的第一个月, 而且“元”与圆谐音, 即为团团圆圆, 因此吃元宵便是将好兆头吃进肚子里 。 北方人喜欢吃“炸元宵”, 南方人喜欢吃“煮汤圆”, 无论元宵还是汤圆, 都饱含了一家人团圆美满、阖家欢乐的美好寓意 。 元宵佳节, 良辰美景, 一碗香甜软糯的元宵是必不可少的 。
习俗三:走桥摸钉在古代, 元宵节这天朝廷会解除宵禁时间 。 平时碍于礼教,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子也可出门观灯游玩 。 此时闺中女子们个个打扮得美艳动人, 头戴珠翠、身披彩衣, 三五成群手提花灯, 迈着婀娜多姿的步伐, 漫步于河桥之上, 这也就创造了“偶遇”意中人的机会 。 在电视剧《大明宫词》中, 太平公主就是在元宵节, 遇到了命中注定的薛绍, 可见元宵节就是古时的“情人节” 。
对于未出阁的女子在这天会“走桥”偶遇意中人, 而已婚配的女子也会出门“走桥” 。 她们的目的不是求偶而是“求子”, 走桥时还讲究要“摸钉”, “钉”通“丁”, 相传摸到钉便能生男孩, 有人丁兴旺的寓意 。
习俗四:送孩儿灯元宵节不仅要赏灯还要送灯, 因“灯”与“丁”发音相近, 所以灯笼在古时常被用作求子添丁 。 “送孩儿灯”是一项特殊的民俗活动, 即在元宵节前, 娘家人会将五彩缤纷的大官灯送于新出嫁的女儿, 一些亲朋好友也会将花灯送给还未生育的新婚之家, 以表示吉星高照、早日诞下麟子的美好寓意 。 如果是有孕在身, 娘家人还要送一对小灯笼, 以祝愿儿女双全、孕期平安, 并且每对灯都要配好蜡烛, 讲究送双不送单 。
习俗五:闹社火社火来源于农耕时代, 这里“社”即为土地神, 而“火”则代表火神, 起初是用来祭祀农神的一种仪式 。 古时劳动人民会在正月十五这天, 聚集在火堆旁, 一起祭拜神明, 用唱歌跳舞的形式来祈福, 目的是希望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火”现在慢慢变成了元宵节民间的一种娱乐狂欢活动, 例如踩高跷、舞龙耍狮、变脸谱等等 。 尤其是在北方地区, 一到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 各个村子都有热闹的社火表演, 喜庆欢愉, 也寓意着来年大家的日子红红火火 。
习俗六:赏花灯元宵节赏花灯在唐宋时期十分盛行, 花灯是用颜色鲜艳的纸制作而成, 每到元宵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 夜夜笙歌, 花灯的品种也是数不胜数, 龙灯、纱灯、宫灯、走马灯等等, 种类繁多, 盛大的观灯仪式也是国家富强的代表, 既增添了节日气氛, 又有祈祷平安的意思, 直到现在正月十五赏花灯的习俗仍被广泛流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