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童话手抄报图片及内容


格林童话手抄报图片及内容

文章插图
格林童话
《格林童话》是由德国语言学家雅可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德国民间文学 。 《格林童话》里面约有200多个故事 , 大部分源自民间的口头传说 , 其中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青蛙王子》等童话故事较为闻名 。
它是世界童话的经典之作 , 自问世以来 , 在世界各地影响十分广泛 。 格林兄弟以其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个神奇而又浪漫的童话故事 。 在国内 , 日本 , 中国台湾也有根据《格林童话》创作的故事集 。
作品主题
善恶观
《格林童话》蕴涵着深刻的道德主题 , 浓缩了19世纪朴素的善恶观 。 《格林童话》中的形象粗略地分为三种:非人全兽形象、半人半兽形象和人的伦理形象 。 儿童就是另一种形式的三位一体 , 是兽类、半人半兽、人类的三位一体 , 而且这三类形象按时间顺序发展变化 。 当然凡事旨有例外 , 它们有时也不按时间顾序而是直接以三位一体示人 。 儿童身上有原始初民的影子 , 有动物本真的影子 。 格林兄弟在处理这些形象时 , 大都写得善恶分明 , 好坏黑白 , 一目了然 , 没有灰色地带 , 善恶好坏向两极夸张 。 这显然在照顾儿童的认知能力 。 《格林童话》的故事让儿童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故事中主人公不同的人生经历与冒险 , 而这些奇妙的经历正是儿童在可以独碰的日常环境中难以实现的 。 这些内容丰富又饱含趣味性的童话故事扩展了儿童的思维世界 , 在轻松愉说的阅读中总结经验教训 , 唤起儿童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 , 激发儿童善恶观的形成 。 《格林童话》用富有象征意义的形象来影射善与恶 , 将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表达善恶观 , 让儿童引发对自我的追问 , 形成正确的善恶观 。 童话中对童话形象的设置和对话的建构 , 体现了格林兄弟对儿童的成长和人类自身的关注 , 《格林童话》遵循了儿童本位 , 重视JL童的内在需求 , 关注入的成长 , 帮助构建儿童正面的伦理观善恶观 。 其着眼点在于让儿童成长为真正的“人” , 教人“扬善避恶” , 进行正确的伦理选择 。 对“人”的强调、关注和尊重无疑在任何时代的文学作品中都会吸引读者的注意 , 引发读者的思考 。 在物质文化越来越发达的现代社会 , 对“人”的再发现变得日益迫切 , 走出伊甸园太久而迷失了自我和天性的人们寻求着精神上的回归 。 《格林童话》对人和社会都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还原 , 使人远离尘嚣 , 回归人最本真的状态 。 《格林童话》童话的纯真、原型的灵性为儿童创造了一个伦理的伊甸园 , 具有精神启蒙和文化回归的意义 。
结婚母题
结婚母题具有象征性与隐喻性特点 。 有关结婚的童话故事主要注重整个事件的叙述过程 , 尤其是英雄的冒险过程 , 开端、发展、结局等 , 而不注重其中个别人物性格的刻画 。 母题部分地割裂了和现实的联系 , 不关注现实生活的逻辑 , 很多故事讲得并不圆满 , 呈现出来的甚至只是一个片断 , 难以理解 。 因而故事中的结婚母题并非为人们提供现实的婚姻状况 , 它仅仅被当做故事的结局 , 是获得幸福达到圆满的标志 。 结婚母题往往表现出弃恶从善的道德意识 。
《格林童话》中的童话往往是十分简单、明晰的故事 , 品德高尚的主人公最终以结婚作为其幸福生活的开端 , 歌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轮回观念 , 童话故事重在于教育孩子们要弃恶从善 , 提高道德伦理观念 。 在《格林童话》中 , 许多故事经常用主人公和反面角色的鲜明对比体现善恶意识 , 善在主人公身上体现的是他得到结婚的美好结局是由于他具有善良、乐于助人、品德高尚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 这传承了基督教的传统思想一一爱人 。 如《林中的圣约瑟》中三女儿帮助化成平民的圣约瑟 , 获得了一大袋金钱而大女儿由于自私不愿帮助别人而被烁蝎和毒蛇咬死 。 第三是要诚实守信 。 诚实也是故事中人物的重要美德 , 这种美好的品德和善良的气质紧密结合在一起 , 善良的人必然诚实 , 不欺瞒、不好诈 , 即使他完全不知道面临的结果 , 做任何事情都要对上帝负责 , 否则就失去一切 。 《灰姑娘》中的灰姑娘得到了仙女的帮助 , 但要信守承诺 , 要在午夜12点前离开王子 。 如果做不到 , 就什么都得不到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