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别让“过度喂养”害了孩子!

过度喂养易导致婴幼儿消化不良、体重非正常增加, 继而使宝宝产生肥胖 。
爸爸妈妈很想知道:怎样判断我的宝宝是否存在过度喂养?
不同月龄宝宝的母乳、配方奶、辅食的量应该是多少合适?
如何能避免不知不觉中的过度喂养?
来听儿保专家为我们贴心解析 。


何为过度喂养?
过度喂养是指给予的能量和其他营养素超过宝宝机体保持代谢稳态的需要 。
传统的过度喂养是指宝宝因摄入奶量过多而引起的, 以消化不良为主的综合征 。
症状表现:
●水样便, 常带有泡沫和绿色
●呕吐, 吐奶不能用拍嗝所缓解
●腹痛, 伴有因腹痛或胀气而哭闹
●体重不增或体重减轻

警惕!别让“过度喂养”害了孩子!

文章插图

错误的喂养方式造成过度喂养:
是否过度喂养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喂养人对宝宝摄入量的判断 。
如果配方奶配制得过浓, 就会导致宝宝体内细胞外液呈现高涨状态, 细胞内液减少, 随之出现慢性口渴, 而慢性口渴又可能增加哺喂次数, 因此最终导致过度喂养 。
当妈妈认为宝宝吃得多有益健康时, 就会导致过度喂养 。 主要表现
●根据自己认为宝宝应该进食的数量, 促使宝宝尽量多吃 。
●把配方乳品配制得比应有的浓度高 。
【警惕!别让“过度喂养”害了孩子!】对此, 可以从母亲配制的奶样中钠含量和宝宝尿样中肌酐、尿酸含量和容积克分子浓度的测定结果得到证实 。
母乳喂养宝宝vs奶瓶喂养宝宝:
一般说来, 宝宝具有调节能量摄入的本能 。 但是这种本能更多地体现在母乳喂养上 。
妈妈不用担心纯母乳喂养的宝宝由于吃奶太频繁而造成“过度喂养” 。
有的宝宝虽然吸吮需求很高, 可是他所吃进去的每一口、每一顿, 其实都是他自己可以“控制”的, 并非不得已不小心吃进去 。
随着宝宝长大, 吸吮需求降低, 吃奶频率也会降低 。
即使是最初几个月中因为频繁吃奶而体重过胖的宝宝, 后期随着会爬、会走等运动量的加大, 体重增长也会减缓或有所回落 。
对于配方乳品喂养的宝宝, 吸吮需求和奶瓶的设计, 是造成过度喂养的两个原因 。 新生儿有很强的吸吮需求 。
宝宝每一次吸吮奶瓶都会吃到奶, 没有从容地单纯享受吸吮的可能 。 当吃到口欲基本满足时, 已经被撑到了 。
同时, 奶瓶的设计原理是靠宝宝口腔形成的空气负压把奶吸出来 。 宝宝吃进一口吞下时, 吞咽动作本身就会在口腔里造成新的负压, 让更多的奶流进口腔 。 所以, 宝宝, 尤其是低龄宝宝, 要控制流速和吞咽是很难的, 不得不将奶吃得更急更快 。
警惕!别让“过度喂养”害了孩子!

文章插图

过度喂养可致肥胖:
婴儿期蛋白质摄入过多, 会刺激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的分泌, 刺激蛋白合成和细胞增殖, 使肌肉和脂肪细胞增多 。
有学者提出下丘脑和内分泌调节学说, 即过度喂养使宝宝血清中瘦素浓度增高, 导致下丘脑瘦素受体对瘦素的敏感性下降 。
当体内出现能量正平衡环境时, 如青春期和孕期, 就很容易发生肥胖 。
当然, 这并不排除婴儿期后不良膳食和生活方式也是导致成年期肥胖的重要因素 。 一项来自德国的被认为是里程碑性的研究, 从一个侧面证实婴儿期过度喂养会增加儿童肥胖(5~6岁)的危险性 。
参加测试的完全人工喂养的宝宝中, 超重和肥胖发生率(4.5%)明显高于母乳喂养组宝宝(2.8%) 。
另一项来自加拿大的研究证实, 非母乳喂养的宝宝到了12~18岁, 发生肥胖的危险是母乳喂养者的2~4倍 。
警惕!别让“过度喂养”害了孩子!

文章插图

怎样判断宝宝吃饱了:
母乳喂养的宝宝可从4个方面去观察是否吃饱、吃好:
●看宝宝体重是否按月增加, 并且达到了相应阶段的正常值 。
●看宝宝吃完奶后情绪好不好, 是否能安静地睡2~3个小时或玩耍一会儿 。
●看宝宝大便是否呈正常的黄色软膏状 。
●看宝宝吃奶时间是否在15~20分钟, 过长有可能是妈妈奶水不足 。
警惕!别让“过度喂养”害了孩子!

文章插图

如何防止过度喂养:
1、提高母乳喂养率过早添加断奶食品和高盐、高蛋白摄入是导致过度喂养的主要原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