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好龙是什么道理 叶公好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 )


第三,即使儒家后代刘向在《新序》中记载了抹黑叶公的成语故事,也不代表刘向对叶公有敌意 。一方面,《新序》这本书只是刘向编的,叶公龙浩的故事是他听说后才收入其中的 。另一方面,刘向在本书中虽然记录了一个有损形象的虚构故事,但也记录了镇压白公政变、从询问晋朝赵医生人品等事件,这些故事凸显了德才兼备的正面形象,在《左传》和《史记》中也有记载 。
所以,既然刘向在《新序》中不仅记载了关于叶公反面形象的故事,还记载了关于他正面形象的故事,怎么能说历史学家刘向是在故意抹黑叶公的形象呢?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叶公的正面和负面事迹在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但后人更多的是对叶公反面形象的故事印象深刻 。不能怪和叶公有过嘴的孔子,也不能怪编历史文献的史家 。只能怪后来的传播者选择性地传播了叶公负面形象的故事,而听者选择性地记住了这些故事,然后再传给别人...在这样的恶性循环的交流下,一代名主叶成了” 。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传播现象,对被评价的当事人并不公平,也不是对一个人的客观评价,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负面行为之所以比正面行为传播得更快更广,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在别人的负面行为中找到了自己负面情绪的共鸣 。比如“叶公龙浩”这个成语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人们肯定会遇到追逐名利的伪君子,而人们在传播这个成语的时候,也是在发泄对这类人的不满 。
另外,在比较别人的负面事迹和自己的正面事迹时,可以通过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来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 。所谓“比差不如比好” 。而且事实证明,当人们互相传播这些负面的故事时,会觉得是站在同一战线上打击共同的敌人,有可能在情感上拉近彼此的距离,虽然这对被评论的一方是极其不友善的 。
由此可见“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种怪象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所以当人们意识到这一点时,如果站在被评价者的角度,他们很可能会像“叶公·龙浩”一样千方百计地维护自己的正面形象 。即使这个正面形象是假的,他们也不敢把自己不那么光鲜亮丽的一面展现在大众面前 。毕竟被认可是正常人的普遍需求 。
这可以理解叶龙的所作所为,但这样做的后果很可能只是制造虚假的美 。况且,基于“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传播逻辑,这并不能让你的好名声传播出去 。所以,人要想得到别人的客观认可,被人所知而不惧小过失,除非上述传播逻辑被颠覆,否则就要靠每个人在充当传播者时,都能全面辩证地宣传一个人、一件事,而不是抓住别人的缺点,到处宣传 。
作者:高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