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规矩,缺一不可( 二 )


所以, 最好的办法是:饿他 。 很多父母还没有做就会担心:不吃饿坏了怎么办?还没有开始做规矩, 自己先犹豫了 。
在现实中如果真这么做, 孩子在没有饿坏之前, 早就乖吃了 。 因为饿了吃饭是正常的反应和行为 。

爱和规矩,缺一不可

文章插图

还有的家长说, 我每天苦口婆心给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 孩子一点都不听, 我问说了多少年了, 她说从小说到现在, 孩子都上高一了!我说算来你说了10年了吧!如果一些话说了10年了都不管用, 还有必要说吗?
如果方向错了, 停下来就是进步!让你10年听同样的话, 你会什么感觉, 别管孩子学习了, 让他不烦了, 开心了, 也许他会好好学习的!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 当孩子的行为有所改变时, 一方面要理性的肯定, 另一方面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
孩子的行为会反复, 这是他在拷问你规矩的界限是否坚硬 。 但是第一次认真的规矩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
另外, 做规矩时要和孩子保持很近的距离, 如果距离很远就大喊大叫, 既没有敬畏气氛, 也没有铺垫, 过于随便, 而且容易情绪化, 不仅难让孩子产生敬畏, 相反很容易让孩子在心理上产生对抗, 结果可想而知 。
在教育孩子时, 很多父母常常舍不得让孩子接受惩罚 。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认错了, 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不再批评孩子, 更不会考虑到还需要去惩罚 。
离开惩罚, 就谈不上规矩, 只有惩罚, 才能让人懂得敬畏, 只有敬畏才有伦理道德 。
不错, 孩子能够真心认错是值得肯定的, 但不意味着就可以不要惩罚 。 如果一味如此, 你就看到很多孩子变成这样的结果:一犯错就认错, 认完错不改错 。
因为缺失了惩罚这一环节, 规矩的警告功能也失效了 。
孩子的认错不仅不再发自内心, 而且是把认错当成逃避惩罚的手段 。 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也会抱着侥幸的心理去触摸法律的底线 。
因为他总觉得可以逃避惩罚, 但是社会的法律规范是, 如果犯法, 即使你认罪, 还是要接受法律的惩罚 。
所以, 家庭的规矩要和社会的法律保持一致 。
爱和规矩,缺一不可

文章插图

就像孔子说的:在家里如果能做一个敬畏规矩的孝子, 长大后犯上作乱的可能性很小 。
有些父母在不同的情形下, 对孩子的教育和规矩不一致 。
比如, 有的父母在自己心情好的时候, 孩子要什么给买什么, 心情不好了, 孩子要什么也不给买;
还有一种情况:现在的很多家庭, 往往是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各有各的思想 。 所以, 做规矩要有一致性, 规矩的一致性是一个有效规矩的重要保障 。
首先, 同一教育者之内规矩要有一致性 。
作为教育者个体的父母, 对孩子的教育和规矩要做到尽可能的一致, 切忌朝令夕改 。
父母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一, 把重要的规矩写下来, 这样可以时时提醒自己 。 二, 控制自己的情绪, 仔细分析孩子的行为, 按孩子的行为动机来决定惩罚, 不能随心所欲 。
其次, 保持不同教育者之间的一致性 。
一个家庭往往不止一个管教者 。 为了保证规矩的有效, 要力求不同教育者之间的一致 。
有祖辈家长参与的家庭一定要注意, 隔代教育只能是亲子教育的补充, 不能代替亲子教育, 当做规矩有了不一致时, 可以举行家庭会议 。
没有祖辈参与的家庭, 父与母也要保持规矩的一致性 。
家庭里不能有许多“头”, 必须由一个人负最后的责任, 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责另一方的规矩, 为了保证规矩的一致性, 夫妻两人要共同参加一些有关的父母培训班, 要一起学习如何做好父母 。
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 出现了问题, 父母开始给他立规矩, 却发现很难扭转;
其实, 2-3岁儿童的很多不良行为往往会带到他们今后的人生阶段;三个月的婴儿就能辨别微笑和皱眉头的表情 。 给孩子立规矩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呢?
做规矩要从孩子出生开始, 从婴儿的吃喝睡坐做起 。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 能否成功的在婴儿的吃睡上设立界限、规律, 不仅会关系到他小身体的健壮, 而且也会影响到他智力和行为的发展 。
智力超常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点:良好的睡眠规律和睡眠质量 。 早期儿童多动症与婴儿期不规则的睡眠习惯有密切的关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