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尹建莉
我是明确反对寄宿制的 , 如果把孩子和父母隔绝开来 , 就可以锻炼出很强的自理能力——按照这样的逻辑 , 孤儿院的孩子受到的早期教育应该是最好的 。 事实上 , 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大部分有较重的心理问题 。
要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 , 父母必须有这样的意识和自信:父母是最好的老师 , 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 , 餐桌是最好的课桌 , 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
我认为孩子在读大学前都不应该寄宿 。 到了高中阶段 , 寄宿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会小很多 , 但仍然建议最好住在家里 。
寄宿制下长大的孩子 , 是半个孤儿院儿童
关于孩子寄宿 , 赞成派认为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集体意识 , 反对派认为缺少家庭的温暖 , 不利于孩子的情感培养及智力发展 。
我是明确反对寄宿制的 , 如果把孩子和父母隔绝开来 , 就可以锻炼出很强的自理能力;把孩子早早送入集体生活中 , 就可以有很好的集体意识、善于和人合作——按照这样的逻辑 , 孤儿院的孩子受到的早期教育应该是最好的 。
事实上 , 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大部分有较重的心理问题 , 自我意识和合作意识往往停留在较低层面——不是他们天赋不好 , 也不是保育员的工作不尽责 , 是他们被剥夺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父母之爱 , 从小缺少家庭气氛滋养 , 缺少和亲人的情感及语言交流 , 以至于成年后在心理及能力方面表现出永久的缺陷 。
脑神经科学已证实 , 早期情感发育不良 , 会直接损害大脑的正常发育 , 使其结构异常 , 造成无法逆转的病理性改变 。 在这方面 , 罗马尼亚曾犯过一个致命错误 。
二战后 , 罗马尼亚人口锐减 , 政府规定每个育龄妇女至少要生4个孩子并可以送到政府出资的国家教养院集体抚养 。 此后先后有6万多名婴儿一出生就被送进教养院批量抚养 。 这些孩子后来几乎都出现行为异常 , 大多数智力低下 , 情感发育不良 , 不会和人交流 , 无法形成对视和对话 , 独自坐在角落 , 不停地前后摇晃或不断重复某种刻板行为 , 对陌生人没有恐惧感 , 也没有沟通能力——这种情况 , 我们可以称之为“孤儿院现象” 。
文章插图
美国心理学家曾用猕猴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 充分证明早年情感滋润对一个有思维的生命到底有多重要 。
心理学家把一些幼小的猕猴和母亲隔离开来 , 在笼子里安装了两个“假妈妈” 。 其中一个用硬邦邦的钢丝做成 , 但胸口上有奶瓶 , 另一个妈妈用绵软的绒布包裹 , 但没有奶瓶 。 按照“有奶就是娘”的常理推断 , 小猴子应该和有奶的“钢丝妈妈”更亲近 。 但小猴子只有饿了才靠近钢丝妈妈 , 一吃完奶 , 就回到了绒布妈妈身边 。 这个细节让我们看到小生命内心本能的向往和恐惧 , 它们对温暖的依恋和需求甚至超越了食物 。
更令人警醒的是 , 这些猕猴成年后 , 大多数性情冷漠 , 不会交配或拒绝交配 , 不能正常融入集体生活中 , 走路也蹒跚不稳 , 甚至连叫声都不正常 , 永远处在猴子社会阶层的最下端 。 即使通过人工办法让一些母猴怀孕 , 它们也对小猴冷漠无情 , 残忍虐待甚至咬死自己的孩子 。
猕猴和人的基因有94%是相似的 , 它们身上反映的这种“孤儿院现象”说明 , 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肌肤相亲 , 是一个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长所不可或缺的 。
孩子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 , 必须依循成长秩序渐次展开 , 宛如一粒种子必须依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成长一样 。 孩子首先要获得温饱、安全感、爱和亲情等这些自然需求 , 然后才能发展出更高一级的自律、合作、利他等意识和能力 。 家庭的温暖 , 尤其是母爱 , 是一个儿童成长必不可少的心理营养品 。
推荐阅读
- 一位妈妈让孩子受益一生的举动
- 如何将你的孩子养出心理疾病
- 都别动我奶奶!!勇敢的熊孩子,我居然莫名的感动了…
- 一个女孩子喜欢一个男孩子的表现
- 表达要找对象的句子
- 我磕了对家×我的cp 娘子is rio是什么意思
- 逗女生开心的笑话大全
- 微信和女孩子聊天开场白
- 告白句子对女生
- 说一句打动女孩子的话